诱捕效果翻倍!五邑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灭蚊“黑科技”

作者 黄烨倩 2025-09-21 15:08

近日,五邑大学江门-利物浦公共卫生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蚊媒防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发的人体气味仿生蚊虫诱捕缓释片效果显著。户外实测显示,其单日诱捕效果最大可翻倍,性能优于目前公认的CO₂诱捕方法,为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更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

五邑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灭蚊“黑科技”——人体气味仿生蚊虫诱捕缓释片,户外实测显示其单日诱捕效果翻倍。受访者供图

五邑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灭蚊“黑科技”——人体气味仿生蚊虫诱捕缓释片,户外实测显示其单日诱捕效果翻倍。受访者供图

这款灭蚊“黑科技”的研发,始于团队对传统蚊控手段痛点的突破。“早期,我们聚焦蚊虫驱避和灭杀,但灭杀长期单一用药过程会让蚊虫产生耐药性,而驱避只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驱走蚊虫,无法降低种群密度和数量。”团队负责人、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吴盼盼表示,正是基于“降低蚊虫数量+避免耐药性”的核心需求,团队才确定以人体气味为核心的诱捕方向,历时3年,研发出人体气味仿生蚊虫诱捕剂。今年夏天,他们将研究从实验室逐步拓展至校园等户外场景,最终测得诱捕剂的实测效果与实验室数据保持一致。

吴盼盼介绍,该项研究成果的技术核心在于对人体气味的精准仿生与缓释控制。团队通过模拟人体皮肤汗腺分泌的汗液、皮脂腺分泌的蜡酯、胆固醇、胆固醇酯、甘油三酯等多种气味物质,通过复配制成能持续释放“人体气味信号”的缓释片。“这款缓释片与灭蚊装置结合,采用了‘气味诱捕+物理灭杀’的模式,蚊子通过嗅觉‘自投罗网’,被灭蚊灯、灭蚊拍电杀,既不会产生耐药性,又没有农药类杀虫药物等的排放,安全性较高。”吴盼盼表示,目前这项研究成果的生产成本仅为CO₂诱捕的1/3,且不增加碳排放,合“双碳”目标。

在研发过程中,该团队还攻克了两大核心瓶颈:一是搭建“空间蚊笼”模拟真实空间开展室内测试,确保效果真实可控;二是通过复配直接诱导成分与间接诱导成分,精准控制诱捕效果与缓释速率,同时还充分考虑空间、环境、汗液、微生物等对气味成分的影响,模拟人体皮肤表面代谢情况,最终实现“源源不断诱捕蚊虫”。在为期11天的户外测试中,人体气味仿生蚊虫诱捕剂的表现亮眼:诱灭蚊子数量较空白组提升113%,较CO₂对照组提升15%,表现出较强的蚊子诱灭能力。

目前,该项研究成果已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五邑大学组建了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组建的诱灭蚊志愿服务队,在全校开展灭蚊行动;同时将模式推广至江门市教育系统,捐赠500片诱捕剂并提供技术指导,覆盖20所中小学。

目前,该项研究成果已经推广到户外应用,包括五邑大学及江门20所中小学的校园灭蚊工作。受访者供图

目前,该项研究成果已经推广到户外应用,包括五邑大学及江门20所中小学的校园灭蚊工作。受访者供图

“在试用推广中,试用学校会协助我们统计‘每日诱捕蚊子总数’,尤其是伊蚊诱捕情况,为我们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伊蚊诱捕研究提供的重要数据支撑。”吴盼盼说,“当前,我们也在积极联动广东本地灭蚊灯企业敲定技术合作方案,启动新模具研发,将研究成果更好地嵌融到诱灭蚊虫装置中,助力产业技术升级,也让它在市民群众的日常使用中更加便捷、安全。”

除了蚊子诱捕剂方面的突破,该团队还同步突破多项关键成果:自主研发出新型多氟拟除虫菊酯类活性分子,于2025年8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有望突破传统化学农药“换药/增剂量→耐药性更强”的恶性循环,该类药物分子展现出高效、低毒、低耐药性的优势;利用岭南植物资源优势,团队还开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源性驱避/增效剂产品,包括植物精油驱蚊香水、止痒走珠、驱蚊膏、驱蚊乳液等。这些产品经国标方法测试,有效防护时间达7—9小时,达到农药类驱蚊液的A级水平,已于今年正式上市。

提及下一步的研发方向,吴盼盼透露,接下来将针对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白纹伊蚊”优化配方,进一步提高诱捕精准度。此外,团队将联合校内环境、生态领域研究人员组建学科交叉团队,采集户外蚊虫、水样、土壤样本,系统监测消杀过程对环境、水生生物、蜜蜂等有益生物的影响,为公共卫生科学防疫工作提供更坚实的科技支撑。

团队将联合校内环境、生态领域研究人员组建学科交叉团队,收集灭蚊防疫相关数据资料。受访者供图

团队将联合校内环境、生态领域研究人员组建学科交叉团队,收集灭蚊防疫相关数据资料。受访者供图

江门-利物浦公共卫生研究所是五邑大学与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合作共建的综合性国际研究机构,也是江门市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下属的特色平台,其聚焦“媒介生物防控”,集基础研究、技术转移、产品开发、对外服务等功能于一身,拥有国际领先的实验条件和国际化的技术团队。近年来,该所已发表SCI论文13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已转让7项)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已转让2项),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江逸轩

编辑 李衡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