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创”激活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生命力

2025-09-30 20:22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文|张庄问道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后)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出深厚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指引,积极践行“两创”方针,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现代化是中华传统美德“两创”实践的重要动力

在生产力跃迁驱动的文明变革中,现代化进程通过产业迭代与认知革命持续重塑社会肌理。这种转型远超出技术升级的表象,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数千年积淀的价值体系与工业文明范式间的深层博弈。当机械时钟取代日晷标定的时间秩序,当城市天际线改写田园诗意的生存图景,如何在数字文明时代延续其文明奠基功能,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历史上,中华传统伦理秩序依托于土地经济与宗法社会,形成了以“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为核心的稳定道德坐标。现代化进程极大地解放了个体意识,传统的集体主义基础面临新的社会形态的挑战。例如,都市青年对“克己复礼”的理解更侧重个体边界意识,老龄化社会推动“孝亲敬老”向社会化、制度化养老模式转型。这种价值观念的代际转换并非文化断裂,而是美德基因通过“适应性调整”实现存续的必然路径。

面对现代化带来的多元思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生命力。儒家倡导的“贵和”思想,通过与现代契约精神相融合,正在塑造具有东方特色、符合市场规则的商业伦理;道家的“自然观”深刻嵌入当代生态治理理念,使“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文化支撑。这些实践为传统价值铺设了通往现代社会的“转换层”,在坚守精神内核的同时,实现了与当代文明的有效对接与共鸣。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中华传统美德的转化展现出辩证智慧。一方面,我们需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定文化自信,抵御错误思潮侵蚀。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其创新发展。例如,将“温良恭俭让”的待客之道融入文旅产业,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将“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理想,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合作实践,赋予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

中华传统美德现代转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价值迷茫提供精神滋养。如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体系,有助于缓解技术变革中的人文焦虑。这种转化绝非对传统的简单稀释或消解,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其精神脉络在新时代的接续与升华,如同古树发新枝,深扎文化沃土,拥抱时代阳光。

历史启示我们,如同历经岁月洗礼的青铜器愈显光华,中华传统美德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现代转型。这一过程要求我们既要坚守“仁者爱人”的价值“锚点”,又要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勇气。唯有在现代化征程中,将五千年积淀的文明智慧作为宝贵精神资源,通过持续不断的“两创”实践,我们才能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发展之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价值支撑。

蕴藏于民族道德传统的“两创”内生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当我们凝视青铜器上的纹饰,聆听方言中的古语,便能深切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文化血脉与道德基因。这种基因不仅记载于典籍,更深深融入民族的集体记忆,构成了我们道德观念传承与发展的深厚根基和历史坐标。

中华传统美德体系具有坚实的历史根基与核心价值架构。其核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修齐治平”的伦理观、“仁义忠信”的行为准则—如同历经淬炼的礼器,结构严谨,内涵深厚。这一体系并非凝固不变,其生命力恰恰在于守正创新的内在特质。正如历代社会治理者修订乡约,既传承《周礼》等经典的精神内核,又不断融入时代新要求(如现代平等理念);亦如古代碑刻在流传中出现的合理增补,传统道德始终在其稳定框架内进行转化发展。

这种转化实践在当代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与创新形态。如传统礼乐仪式的庄重精神,被创新应用于基层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如古老家族规范所倡导的和谐有序理念,融入现代社区公约的民主协商与数字化管理实践中;如记录民族迁徙融合的家谱文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保存和身份认证,赋予其新的传承载体;如传统廉洁典范蕴含的清廉自守思想,为构建智能化廉政教育监督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道德启迪。

这些生动实践,深刻印证了《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教化智慧在当代的生命力。它们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立足时代需求,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载体,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进行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两创”实践的制度动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五千年积淀的伦理智慧,既不是束之高阁的历史遗产,也不是简单复刻的符号标本,而是经过制度淬炼、时代激活的精神富矿,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在道德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展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如将“以文化人”的传统教化理念与“以制育人”的现代治理思想相结合,推动传统美德与现代制度相融合。从书院讲学的育人传统发展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乡邻互助的民间规约升级为社区治理的制度规范,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移植,而是在制度框架下实现的精神基因重组。正如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智慧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仁爱之心成为精准扶贫的价值遵循,信义准则转化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基础,节用思想助力低碳发展实践,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形成既扎根传统又面向现实的伦理规范体系。

面向人类文明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和合共生”等智慧,经过创造性转化,成为推动全球治理的重要精神资源。从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共赢,从“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中华传统美德突破地域局限,为破解现代性难题、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出强大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引领的中华传统美德“两创”实践,始终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现代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立足民族精神谱系的深厚根基,着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这一过程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回应时代发展要求,必将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理论频道


编辑 李育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