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一堂以“心中有梦想,前行有方向”为主题的思政课在化州市实验中学开讲。课堂通过直播覆盖全市中学,吸引超12万人观看,创下近年来化州教育系统直播活动历史新高。
这堂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思政课,仅是化州探索“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的开端。笔者获悉,该市将党建工作与“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接着将分阶段系统推进“大思政课”提质增效,通过触及心灵的思政教育,为青少年成长夯实根基、点亮明灯,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万人同上思政课,梦想照亮前行路
29日晚7时,化州市实验中学大礼堂灯火通明,全市中学生“心中有梦想,前行有方向”励志主题思政课首场宣讲在此拉开帷幕,将师生带入一场关于梦想与奋斗的心灵之旅。
实验中学师生率先登场,以主题朗诵和歌曲串烧展现化州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随后,一批已升读大学的化州籍优秀学子通过视频分享逐梦经历,用真实故事诠释坚持与奋斗的意义。这些来自本土的榜样,让台下的中学生倍感亲切,也更直观地感受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作为活动的核心环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赖新华博士带来《梦想、坚持、奋斗》主题讲座。他以自身学术经历为切入点,围绕三大关键词展开讲解,指出“梦想需要目标与行动共同支撑”,并分享国内外优秀人才凭坚持奋斗圆梦的案例。
更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的是,赖新华结合中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他鼓励学生要学会制定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将远大梦想分解为一个个可实现的小任务;面对学习压力与挫折时,要保持积极心态,把困难当作成长的“磨刀石”,还要主动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汲取前进的力量。这些话语,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年轻的心田,让在场学生频频点头。
首堂思政课采用同步直播的方式,覆盖化州全市各中学,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营造了集体浸润、共同成长的浓厚学习氛围,让理想信念教育在无形中成风化人。
“育人之本,在于培根铸魂。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化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柯幸材在活动致辞中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希望学子们以此活动为契机,将个人梦想与时代发展结合,坚定逐梦,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打造思政课新范式,以化州特色育新人
首场活动的举办,是化州系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起点。接下来,化州将分阶段全面推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力图打造具有化州特色的思政育人体系。
据介绍,在10月期间,化州将组织全市53所中学各举办一场励志主题思政课讲座,并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文化墙展示励志故事等系列活动,持续深化励志教育效果,引导中学生将理想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全市中学营造“谈梦想、践行动、勇担当”的良好风气。
“大思政课”还将推动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在更广阔的实践天地中深化育人实效。
——资源从“身边”汲取。化州将着力构建本土特色鲜明的思政资源库,把红色基因、发展成就、先进典型转化为教学素材。柑村革命老区的斗争历史、化橘红产业的现代化转型、非遗的传承创新,都将成为思政课的生动教材。
——课堂在“实地”延伸。实践载体建设将突出“从课堂走向田间与车间”的特色,打造“化州故事角”“思政实践工坊”“技能思政实验室”等,打通学生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最后一公里”。
——模式因“融合”创新。化州将探索“一课多师”模式,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村干部等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丰富课堂形式,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化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充分发挥党建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整合红色资源、先进典型、高校力量等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一批有温度、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思政品牌,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欧雅婧 黄广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