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灶家:警院学子到农业大户,十年坚守稻香里圆梦|田野观察

作者 刘舜欣 2025-10-14 06:31

上午8点不到,何灶家又像往常一样,来到封开县南丰镇且止村的田地里巡田,他俯身拨开嫩绿的秧苗仔细查看,灌溉用水是否干净,田地是否干旱,有没有病虫害……这些都是他巡田检查的重点内容。

每隔3-5天,他就要来到田里检查基本情况,确保水稻健康生长。如今,他在肇庆市封开县成立了润香纯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拥有约1200亩水稻,亩产达约850斤,是封开县的“水稻种植大户”。

图为何灶家。南方+ 刘舜欣 摄

图为何灶家。南方+ 刘舜欣 摄

谁也不曾想到,眼前这位头戴草帽,认真检查稻苗的90后新农人,2015年毕业于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刑事执行专业。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水稻的“情有独钟”,他毅然回到家乡封开创业,成为专注水稻的新农人。今年,恰好是他投身农业事业的第10年。“只有手脚沾泥土才能做好农业,我会像呵护小孩一样呵护我的水稻。”何灶家说。

与水稻结缘

何灶家是地道的封开县南丰镇人,“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对农业有着朴素的情感,后来看到家乡的土地撂荒,太心疼了。”何灶家惋惜感慨,而这也成为他回乡创业的源头。

回乡后,他先后尝试过种植贡柑、草莓和多类蔬菜,但都先后因市场行情、黄龙病灾害等原因未能盈利。

2020年,他决定转变赛道——种植水稻。“我从小帮着家里种田,种植水稻更有把握。”怀着这个念头,他和另外两位同学撸起袖子就是干,刚毕业的他们在资金上捉襟见肘,便从亲戚朋友处借来启动资金,用以购买种子、机械,维持日常运营。

除种植水稻外,何灶家还种植莴笋、芋头等蔬菜。南方+ 刘舜欣 摄

除种植水稻外,何灶家还种植莴笋、芋头等蔬菜。南方+ 刘舜欣 摄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

最开始种植水稻时只有50亩地,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不到位,何灶家种植的水稻亩产极低,根本无法盈利。“种植后才发现,现实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随后的两年,何灶家仔细钻研水稻种植,定期在网上自学,积极参加当地农业农村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并精进水稻种植技术。

转折发生在2022年。

在管理和种植技术的提升下,何灶家种植的水稻产量不断增加,“现在基本能维持亩产800到850斤,从2020年的亩产300斤到如今,实现了产量翻倍。”何灶家自豪地说

何灶家的千亩稻田。南方+ 刘舜欣 摄

何灶家的千亩稻田。南方+ 刘舜欣 摄

谈起亩产翻倍的关键,何灶家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秸秆还田提升了土地肥力,二是自身对种植技术不断加深了解,三是团队协助让内部管理更加有序。”

如今,他早已从当年的门外汉跃升为水稻种植能手,并总结出从管理到种植的全方位经验。“种水稻的技术都以预防为主,如果病虫害爆发后再去治理,即已伤害到禾苗本身,必须在巡田时就发现病害,确定好打药时间和预防途径。”何灶家说。

“管理一定要到位,水稻是季节性作物,一旦错过重要节点就会影响种植;还要重视除草步骤,让田地保持平整,除草除不好将极大地影响水稻后续生长。”说起种植经验,何灶家头头是道。

“种水稻很难”

实际上,相比其他作物,种植水稻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选项。尽管已经丰富,但何灶家依旧坦言“种植水稻很难。”

“种水稻有很大风险,不可控性因素多,台风、暴雨等天气都会对水稻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何灶家说。

每隔3-5天,何灶家就要到田里检查基本情况。南方+ 刘舜欣 摄

每隔3-5天,何灶家就要到田里检查基本情况。南方+ 刘舜欣 摄

今年8月的台风就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当时刚完成插秧,恰好遇到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导致秧苗被水淹没。“淹没的农田有100多亩,只能重新种。”

此外,病虫害也是水稻的一大“劲敌”。

“福寿螺是近年遇到的一大困难,它属于外来物种,会吃掉秧苗,导致秧苗株距不够,就会大大减少产量。”何灶家回忆起近来的一次经历仍然胆战心惊,前天晚上刚种下10亩田,第二天早上一看,农田就变成光秃秃的——都被福寿螺吃光了。

为此,何灶家带领团队迅速制定应对策略。“在福寿螺防治上,我们一是运用种植机器人在种植前对福寿螺消杀,包括水渠、田块,二是用网拦截田块的进出水口,如今基本能防止福寿螺入侵,保证秧苗正常生长。”何灶家说。

“手脚沾有泥土才能做好农业”

作为一位回乡创业,从屡屡挫败到得心应手的新农人,何灶家的经历也激励着更多有为青年迈向田地,奉献青春。“做农业一定要手脚沾有泥土,才能了解农田真实的生长情况,才能确保产量,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他还建议更多即将从事农业的青年新农人,“农业创业首先要对行业进行调研,要了解产品和行业基本运行。其次农业行业风险大,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建议先试种几亩,并在掌握技术、销售等各环节后再扩大规模。”

自2015年毕业至今,今年刚好是何灶家成为新农人的第十个年头。和大多数种植水稻的新农人一样,何灶家也有一个禾下乘凉的梦想。“这个梦想既是对袁老的缅怀,也是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致敬,需要我们每位新农人在最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力量,共同守护好粮食安全。”何灶家坚定地说。

采写:南方+记者 刘舜欣

统筹:吴帆

策划:赵进

编辑 唐锦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