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将至,“衣食住行”健康锦囊请收好

广东健康头条 2025-09-30 19:17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节日氛围日益浓厚,多地景区游客增多,旅游逐渐“升温”。秋季仍是肠道、蚊媒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如何平稳度过“双节”假期?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多位专家分别从“衣、食、住、行”给出健康提醒。

锦囊1:长途跋涉,少考验膀胱实力

长途跋涉的旅程、人头攒动的景点,无一不考验膀胱的实力。对此,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利朝提醒,憋尿看似能省一时麻烦,实则在不断挑战身体极限,容易诱发尿路感染,得不偿失。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由于生理结构差异,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5倍,其中老年女性更为高发。”张利朝说,他在门诊经常能遇到因憋尿引发尿路感染的患者,他们往往会出现血尿、下腹坠痛甚至高烧不退等症状。

此外,长期憋尿对男女健康的影响有所差异——于女性而言,憋尿容易给入侵膀胱的细菌留出充足的繁殖时间,进而诱发急性细菌性膀胱炎;对男性来说,则可能导致尿液前列腺反流,引发慢性前列腺炎。

锦囊2:“特种兵”式旅游,当心膝盖受伤

一天十个景点、日行三万步,长假“特种兵”式旅游,谨防膝关节滑膜炎。骨科主任、主任医师颜登鲁解释,超自身负荷地使用膝关节、年龄增长等均为诱发滑膜炎的关键成因。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颜登鲁提醒,40岁至60岁人群,每日步行1万步以内为宜,60岁以上建议控制在5000步左右。出现不适后除了及时就诊、规范用药,更重要的是改变日常习惯,量力而“行”,减少膝关节使用。

锦囊3:长途乘车、下肢肿胀,切勿按摩或热敷腿部

假期长途出行,无论是自驾、乘车还是搭乘飞机,都常面临活动空间狭小、肢体活动受限、饮水量减少的问题,此时需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医学影像科负责人、微创介入血管外科主任李龙提醒,久坐后若腿部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肿胀和疼痛,切勿按摩或热敷腿部,此举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并随血液流动至肺动脉,引发肺动脉栓塞。

“正确做法是立即减少活动,尽快就医进行超声检查,确诊后及时用药。”李龙说,在预防措施上,建议通过穿戴预防血栓专用医用弹力袜,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或在座位上做踝泵运动,及时补充水分等方式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

锦囊4:出游温差大,降温添衣护心脑血管健康

旅途气温骤变,尤其需要关注心脑血管健康问题。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吴毅琴回忆,去年10月曾接诊过一例典型病例:一名52岁的体育老师,本身患有高血压,在新疆旅行期间因过度劳累、气温变化大等因素诱发急性心梗,在当地紧急处理后返穗进行后续规范治疗。

吴毅琴提醒,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出行时,务必做到三点:按时按量服用基础药物,切勿擅自停药;行程安排宜宽松规律,避免高强度活动与过度劳累,气温骤降时及时增加衣物,注意保暖;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以便突发不适时及时应对。

锦囊5:被蛇咬伤,记住3个关键

今年降水偏多、蛇类活动频繁,假期户外活动应谨防被蛇咬伤。中毒救治中心主任、职业病科副主任杨志前表示,如遭蛇咬伤,在拨打120急救电话后,做到3点可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即先记住蛇的特征,尽量拍照留证,切勿追打捕捉;再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及不必要的活动,受伤肢体保持制动并处于相对低位,以利于减缓毒素吸收和扩散。另外,可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有条件时可用布料或弹性绷带在伤口近心端位置进行结扎,且每15-20分钟松解1-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性坏死。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如自行前往医院,还需提前确定该院是否储备抗蛇毒血清,以免延误治疗时机。”他说。

锦囊6: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月饼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月饼。”大内科主任、内分泌科主任李婉媚表示,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碰,或许是大众对糖尿病最大的误解。与其限制食物种类,糖尿病患者更应关注全天的摄入总热量。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对于纠结月饼健康吃法的人群,她给出3条具体建议。她说,可优先选择水果馅、杂粮馅等低卡路里的月饼替代传统高油高糖月饼,热量更低更健康。同时,食用月饼分量要适当,并要相应减少米饭、面、饼等主食及荤菜的量,将“月饼配奶茶”换成“月饼配纯茶”,确保全天总热量维持平衡。

“食用月饼导致的热量超标,可通过增加运动来消耗多余热量,无须过于担心。”她说。

锦囊7:少量饮酒≠有益健康

“一次醉酒对身体造成的损伤相当于一次急性肝炎。”普通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黄冠群表示,部分人认为少量饮酒可促进血液循环,有舒筋活血的功效,更有益心血管健康,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即便少量酒精也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黄冠群表示,日常护肝需要从饮食、作息、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综合调整。除了常规注意事项,日常生活中还要谨慎使用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及中药等,因为可能引发药物性肝损伤药物。另外,建议定期体检筛查,如肝功能检查、肝脏超声,并控制体重与腰围。

锦囊8:大口吃肥肉,警惕急性胰腺炎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每逢节假日,因高脂血症引起急性胰腺炎,前往急诊或消化内科就诊的患者大幅增加,其中以20岁至40岁年轻人居多。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宋慧东表示,急性胰腺炎发病时会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大多数患者及时就诊可有效缓解症状,避免进一步恶化。如不予以适当治疗,发病后24至48小时可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容易合并全身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平日里运动量少的年轻人一次性大量摄入肉类、饮酒等均为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诱发因素。”宋慧东提醒,假日聚餐放松心情之余,还应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一旦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锦囊9:真空+即食肉制品,暗藏风险

针对食品安全领域高发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问题,中毒救治中心副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陈运超提炼出4大核心风险关键词——加工不彻底、真空包装、生熟混放、长期存放。

他进一步解读,“加工不彻底”引发的中毒多集中在追求“原生态食材”的场景,比如农家乐中未经灭菌处理土鸡蛋、温泉蛋,均可能携带致病菌。

另外,旅行热门手信“真空包装即食肉制品”,若原料品质不达标、加工工艺不规范或储运环境不妥当,易被肉毒梭菌污染并产生毒素,进而引发肉毒中毒。此外,假期聚餐后大量剩菜囤积冰箱,生熟混放、长期储存,同样也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诱因。

锦囊10:饱饱滞滞,中医调理脾胃有良方

针对“饱饱滞滞”等脾胃不适情况,中医科副主任、肌肉科负责人孙玉芝给出了调理建议:居家可通过八段锦、气血操、腹部按摩等方式,实现全身脏腑的温和调理;若需进一步干预,也可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借助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针对性调治脾胃。

关于食补,她提醒说,由于个体体质存在差异,即便是药食同源的食材,也需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选用,避免盲目食用。

“心情舒畅、适度运动、饥饱有度、冷热适宜,这四点才是日常强身健体、养护脾胃的根本法宝。”孙玉芝说。

锦囊11:“压箱底”衣服,穿前要洗晾晒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出游前,翻箱倒柜找出“出片战衣”是不少人的常规动作,但有一关键细节常被忽略。

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何荣国提醒,久放的衣物藏着大量肉眼难见的螨虫,叮咬后发生过敏反应,出现丘疹性荨麻疹,常表现为皮肤上成批出现红色风团样丘疹,瘙痒难忍,如不及时查找病因,切断过敏原,则易反复发作、皮疹范围扩散或继发细菌感染,延长病程。

“螨虫喜湿热,怕太阳,除螨最重要的是高温、晾晒和通风。”何荣国表示,久置衣物、床单被褥,即便是存放时已做杀菌处理,在使用前应清洗晾晒,才能有效避免螨虫过敏。

锦囊12:坚持“20-20-20”用眼法则保护眼睛

“临床观察发现,近年来干眼症患者呈年轻化趋势。”眼科主任、主任医师徐宁表示,每逢长假结束,因干痒、灼痛、异物感、视朦等症状前来就医的患者会明显增多,形成就诊“小高峰”。

徐宁表示,长期不健康用眼,频繁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是干眼症的关键因素。使用电子产品时,眨眼频率会大幅下降,泪液分泌减少且蒸发过快,同时电子屏幕的蓝光也会对眼睛产生刺激,造成干眼症的发生。

徐宁提醒,“双节”期间家长应引导青少年儿童科学用眼,如坚持“20-20-20”用眼法则,选择安全护眼的电子屏幕、保持用眼距离,多眨眼、避免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多做户外活动等。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周艳梅 廖温勃

编辑 叶永康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