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因台风“桦加沙”实施“五停”的广州异常安静。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的办公室里却依然忙碌。工作人员紧盯着一块块电脑屏幕,留意沿海观测站点及浮标采集到的实时海面数据。这场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带来的影响,在这里就可以直观感受。
“‘桦加沙’个头大、强度强,又恰逢天文大潮期,带来的浪潮影响不容小觑。”自然资源部南海局首席预报员、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副主任罗军说,从上个星期开始,中心就已经开始为迎接台风“桦加沙”考验忙碌起来。
台风从海上来势汹汹,他们的工作很关键——要精准研判海上浪潮的变化,用分析结果为防御决策部署提供支撑。“在这次台风应对服务中,我们团队打磨了三年的易淹没区分布图的产品得到高度重视,转发到了沿海各地市作为防御决策支撑产品,能够助力守护更多沿海居民的安全。”罗军介绍。
江丽芳是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减灾室的负责人。她介绍,从9月21日起,灾害调查的筹备工作就已全面启动。开展灾害调查,是为了通过专业手段摸清灾害对沿海区域的影响范围、破坏程度,为后续防灾减灾总结、灾后恢复提供精准的数据和分析支撑。
与过往台风相比,“桦加沙”在登陆前始终维持超强台风级别,以台风级别强度直接登陆,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将更持久、破坏潜力更大,涉及的受灾市县范围也更广。
江丽芳说,这给灾害调查工作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部分沿海道路中断、通信信号不稳定,很多调查点无法驾车抵达,只能靠徒步穿行,不仅消耗大量体力,还可能延误现场数据采集进度;另一方面,台风引发的海浪、风暴潮叠加,沿海区域的树木倒伏、设施损毁风险极高,团队在现场调查时,还要时刻警惕被倒伏树木或坠落物砸伤的隐患。
“好在我们提前制定了详细的调查路线方案和应急预案。”她介绍,团队成员根据台风动态实时调整作业区域,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调查过程中与当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获取灾情最新信息,合理调整调查路线。同时,采用分组作业方式,每组至少四人,相互照应,确保所有人员安全。
南方+记者 黄叙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