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集体林改,茂名“林场+”激活绿富同兴新路径

作者 李阳诗 2025-10-21 17:00

金秋时节,位于信宜市大成镇的茂名市国有大雾岭林场层林尽染,景色宜人。蜿蜒的山道上,游客络绎不绝。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刻许多游客的行程里多了一项新体验,前往半山腰上的塘坳村,看看那片在松林下蓬勃生长的黄金菇、猪肚菇……这些从云南“远道而来”的小蘑菇们,如今在这片公益林下安了家,也成了吸引游客的新招牌。

小蘑菇成了大雾岭林场的“新招牌”。图为游客在林下体验采摘蘑菇。王庆珍 摄

小蘑菇成了大雾岭林场的“新招牌”。图为游客在林下体验采摘蘑菇。王庆珍 摄

游人如织、多元业态迸发的背后,是一场以“林场+”多元模式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曾经沉睡的林业资源,通过国有林场搭台、镇政府、村集体与企业共赢的合作新路径,正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强村富民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国有林场主动担当

做好改革“试验田”与“服务台”

走进塘坳村,松林摇曳的绿意间,一幅林菌共生的和谐图景徐徐展开。在这片名为“雾小优百菇园”的示范基地里,金黄的黄金菇在松针落叶间星罗棋布,游客们手提竹篮,弯腰寻觅,每当发现一簇鲜嫩的蘑菇,林间便响起阵阵惊喜的欢笑声。

林下种植黄金菇。黄文明 摄

林下种植黄金菇。黄文明 摄

百菇园负责人何培华热情介绍,今年8月经营至今,已成功培育了黄金菇、猪肚菇等菇种,接下来还计划种植平菇、灵芝、羊肚菌等多个品种,打造多元化的林下菇园。

漫步园中,林下仿野生种植的蘑菇与大棚内整齐排列的菌包相映成趣。今年国庆期间,园区巧妙利用这一生态优势,推出“现摘现煮现吃”体验项目,让游客在采摘后即刻品尝新鲜蘑菇,广受好评。

大棚种植黄金菇。李阳诗 摄

大棚种植黄金菇。李阳诗 摄

这一模式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更直接带动了村民增收。百菇园优先返聘出租林地的村民参与日常管护,日薪达180元。“以前哪敢想,现在有租金、工资双份收入,日子宽裕多了!”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村民阿秀笑着说。

一句“不敢想”,道出了林农长久以来的真实处境。在过去,尽管部分符合条件的集体林地可以出租,但由于流转不规范、经营粗放,难以产生理想效益。

林下搭建种植大棚。李阳诗 摄

林下搭建种植大棚。李阳诗 摄

“以前村民一亩林地年租金往往只有5到10元,租期一签就是几十年,地荒了、村穷了,子孙也没地用了。”大雾岭林场负责人陆健坦言,单纯依靠村民自发经营或低效出租,难以实现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打破困境,大雾岭林场作为国有林场,主动担当起改革“试验田”和“服务台”的角色。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打破不规范的土地流转模式,引入“三资平台”进行公开交易。

“林地出租绝不能由村民与企业直接签约,这种私下交易行为不符合法定程序,所签合同不受法律保护,极易引发权属纠纷和权益损害。”陆健语气坚定地强调,“依据《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要求,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必须通过‘三资平台’等正规农村产权交易渠道公开招标,这是确定中标企业的法定前置程序,更是保障流转合法合规的核心环节。”

规范流转路径,只是第一步。如何利用好这些集中起来的林地,找到合适的产业,才是激活青山的关键。

创新“林场+”联动模式

激活林下经济新动能

坐拥粤西第一峰、年均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的大雾岭林场,却因自然保护区身份,面临“有流量难转化、有资源难开发”的困境。与此同时,其海拔800米以上、年均温度23℃、湿度90%的独特气候,又是一项极具开发价值的自然财富。

大雾岭林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黄文明 摄

大雾岭林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黄文明 摄

因此,将发展目光投向林下经济,成为破题的关键。经过多方考察,茂名市林业局将目光瞄准林下种植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珍稀食用菌。

2025年4月,在茂名市林业局的积极推动下,大雾岭林场与云南林业部门建立了联系,并组织考察团赴云南多家菌菇企业实地考察。当地一家技术成熟的菌菇企业认为大雾岭林场地处800米以上海拔、常年23℃的平均气温和90%的湿度,非常适宜高品质菌菇的生长。

茂名市林业局带队赴云南林业部门考察交流。受访者供图

为确保种植成功,企业与林场合作开展了适应性种植试验。双方在林场内开辟试验田,从云南引进了黄金菇、猪肚菇等多个品种的菌包。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培育,试种的菌菇品质达到了与云南产地相当的水平,为后续规模化种植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成镇塘坳村亚雀洞村民小组的186亩松树林地被选为首个示范基地。这片省级生态公益林,成为了信宜市大成镇首宗通过“三资平台”规范流转的林地,开创了公益林合理利用的新路径。

“雾小优百菇园”通过“三资平台”租下规范流转的林地合理利用。李阳诗 摄

“雾小优百菇园”通过“三资平台”租下规范流转的林地合理利用。李阳诗 摄

一个权责明晰的“林场+强村公司+村委会+企业”合作模式应运而生:由大成镇强村公司与塘坳村委会共同负责土地收储整合,大雾岭林场担当技术顾问提供全程指导,企业则专注负责种植管理、技术把控和市场销售。各方按照销售总额进行收益分成,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

“我们企业只管技术和销售,其他一切事情镇、村和林场都帮我们解决了,这种模式让我们能安心在这里扎根。”何培华对此赞不绝口。目前,菌菇基地已初步投产,国庆期间首批鲜菇上市,市场反响良好。预计五年后,该基地年销售额将突破100万元,村民分红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

游客在林下大快朵颐,享用新鲜蘑菇。受访者供图

游客在林下大快朵颐,享用新鲜蘑菇。受访者供图

除了菌菇产业,大雾岭林场还推动“林场+茶企”融合发展,联合开发“大雾岭林改优品”系列茶产品,推动高黄酮茶品牌化、市场化;通过“林场+强村公司”共建生态停车场,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带动村集体增收。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绝非简单的‘分山到户’,其核心是在落实集体林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放活经营权,推动林地资源高效活化、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林农利益稳步增收,最终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陆健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扩大林菌种植规模,推动林产品产销一体化,打造“广东深化林改样板”。

撰文:李阳诗 通讯员 唐晓宇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蒙骏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