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传文脉,龙舟竞渡启新程。5月31日,端午佳节,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端阳・“浈”有戏——2025年浈江区“百千万笑脸”系列活动之非遗文化游园会盛大举行。市民游客穿梭于非遗展演、手作体验、趣味游戏与特色市集之间,在粽叶清香与欢声笑语中,共同编织出一幅“非遗赋能乡村,群众共享美好”的生动画卷。
上午9时,犁市当铺门前广场化作非遗文化的鲜活舞台。舞台上,《舞春牛》的诙谐演绎逗得观众捧腹,川剧变脸的奇幻技法让孩子们目不转睛;在犁市河道,6支“犁市划龙舟习俗”展演队伍破水而出,龙舟号子与欢呼声激荡河岸,水上“走亲戚”仪式重现百年水乡烟火气,河岸两侧挤满了呐喊助威的市民,不少人举着手机记录精彩瞬间,河水倒映着岸边密密麻麻的笑脸,分不清是龙舟在竞渡,还是幸福在流淌。
据了解,犁市“划龙舟”习俗作为韶关市级非遗项目,其“走亲戚”习俗承载千年民俗记忆。传说起源于驱赶五毒与水中妖邪的古俗,后因村际互助抵御水患,演变为睦邻传统。每年端午,两村龙舟携粽子、烟、猪肉、红包等互赠,继而举行友谊赛,赛后共食龙舟饭、唱龙舟歌。此习俗以龙舟为媒,诠释睦邻互助美德,成为乡村社群认同的精神纽带。
这场融合竞技与民俗的展演,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对团结互助、敬畏自然精神的传承。正如市级非遗“犁市划龙舟习俗”代表性传承人莫冬林所说:“龙舟文化是犁市人刻在血脉里的基因,我们将以此为纽带,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美食区飘来阵阵粽香,300份手工粽子与艾糍在趣味抽奖中传递节日温情;植物染香包课堂里,区级非遗客家女红织绣代表性传承人侯玉梅耐心地对游客进行讲解、演示,柔软的布料裹着艾草清香,化作游客们手中的“端午限定”;游戏区更是热闹非凡,“旱地龙舟”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定点套圈处被围得水泄不通,集章兑换处的端午好礼成了最抢手的“战利品”。
活动现场,长辈向小辈讲述龙舟往事,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非遗魅力……镜头定格下的笑脸,有对传统技艺的惊叹,有亲子互动的温馨,更有对文化传承的认同。“带孩子来摸一摸、玩一玩,比讲一百个故事都有用。”市民陈先生的话,道出了现场家长的心声。
作为“百千万笑脸”系列活动的首场盛宴,本次活动以“非遗活化+文旅融合”模式,打造了集非遗展演、民俗体验、文创集市于一体的非遗文化游园会,让“非遗活化”的种子播进大众心里。
浈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看见孩子们眼里的光,听见老人们的笑声,就知道文化传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系列活动为载体,让更多传统技艺融入生活、焕发生机。”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浈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