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全球首艘!“江门造”海工重器解锁大湾区“吃鱼自由”

作者 黄绍侦 2025-05-27 11:40

5月27日,长逾155米、高如9层楼的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广东江门崖门水道成功下水,这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迈向“科技牧海”新阶段。该船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下称“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建造,设有12个独立养殖舱,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的产量。

01:10

(全球首艘!“湾区伶仃”号养殖“航母”在江门下水,时长共1分10秒)

全球首艘!“江门造”海工重器解锁大湾区“吃鱼自由”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湾区伶仃’号主要有船体结构创新、自主航行游牧、全程智能养殖、渔旅业态融合四大核心特点。”项目总工程师黄晨光表示,接下来将坚持高标准冲刺工船后续舾装任务和调试工作,争取尽快交付、投入使用。

“湾区伶仃”号吉水仪式。

“湾区伶仃”号吉水仪式。

8万立方米“水下宫殿”:重塑海洋养殖空间

“湾区伶仃”号深海养殖工船规模宏大,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达20米。值得一提的是,其水下部分并非封闭结构,而是由15根方形立柱拼砌成一个“水下宫殿”。通过挂设渔网,隔出12个独立的养殖舱室,可同时开展多种鱼苗养殖,极大地丰富养殖类型。

“湾区伶仃”号整船拥有近8万立方米的养殖空间,水量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为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游动空间,提升鱼苗活力和鱼肉品质。“湾区伶仃”号建成后,可年产5000吨鱼,将助力大湾区实现“吃鱼自由”。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可抵御12级台风:筑起海上“养殖堡垒”

据悉,“湾区伶仃”号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珠海澳龙船艇科技有限公司建造总包,将以珠海万山群岛为核心运营海域,奔赴粤港澳大湾区深处开展养殖作业。而该区域台风频发,海面风浪大,雨水天数多。

对此,项目团队选用了重量更轻、质量更优的高强钢作为建造主材料,为“湾区伶仃”号打造了“强壮骨骼”,保障12级台风内的养殖安全。高强钢板虽强度大,但对焊接的要求极高,且“湾区伶仃”号结构复杂,弧形区域多、弧度转折大,无法采用常规方法处理。

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总经理黄红宇介绍:“项目团队通过多次试验,掌握了材料的变形规律,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预设反变形量、调整焊接顺序等工艺措施,把结构的变形量控制在许可范围之内,保证了船舶的整体强度。”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智慧海上渔场:“渔旅”融合+海风动力

“湾区伶仃”号搭载了高精度的GPS、北斗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实时报告航行水域的位置。在“游弋”模式下,能够依据实时的海洋环境数据和鱼群分布情况,通过驱动螺旋桨运转,灵活调整航速、航向,精准找到适合养殖鱼群生长的水域。

同时,“湾区伶仃”号在各个养殖舱室内安装多个传感器和自动喂食系统,当局部海域水温异常或水质污染,可自动升高养殖舱室,减少水阻力,快速航行到理想水域,确保养殖鱼群安全质优。

在静态养殖期间,“湾区伶仃”号还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海上休闲王国,为游客提供垂钓、主题食宿等服务。坐在宽敞的甲板上,听潮起潮落,看云卷云舒,夜幕降临时,繁星点点,枕着海浪声入眠,“海上粮仓”也有“诗和远方”。

“静态养殖时100%使用清洁能源,大大减少碳排放量。”黄晨光介绍,“湾区伶仃”号采用了先进的全电推进系统,拥有20千瓦的风力发电系统,能够满足静态养殖时的用电需求。此外,该船还拥有两台3600千瓦的舵桨机,就像有了一双有力的“鱼鳍”,3.8米直径的桨叶让其可自由遨游湾区海洋。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分段反造法:项目建造效率提升30%

时间回拨到2024年3月。当时,“湾区伶仃”号项目经理万伟伟在为即将到来的雨季发愁,因雨天将严重影响焊接、拼装等工作,进而延误工期。此外,鉴于船舶主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其涉及的大量高空作业,对装配精度和焊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团队凭借丰富的船舶建造经验,并结合现场条件,决定采用传统的“分段反造法”来应对大部分船舶分段的建造——通过将复杂的船体划分为10个环形总段,每个总段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小分段,从而将“大难题”分解为“小难点”。

通过将“头大身小”的小分段倒置施工,项目团队把传统的仰焊作业转变为俯焊,实现85%的高空作业转移到地面施工。此举不仅确保了“湾区伶仃”号的作业安全性,更实现项目建造效率提升30%。

撰文:黄绍侦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杨兴乐

通讯员:梁洁瑜 黄丕康 刘军

编辑 钟惠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