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门诊的患者中,近一半是18到44岁的年轻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宋秀豹告诉记者。该院自5月推出周末及节假日门诊服务后,接诊数据揭示了一个新趋势:年轻患者占比高达50%,成为绝对主力;45-64岁中年群体约占30%;而65岁以上老年患者比例则降至17%左右。
这一数据背后,是现代都市青年工作与健康矛盾的集中体现。宋秀豹主任分析道:“年轻人的痛点非常明确——‘工作日没时间看病’。周末门诊的开设,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请假、不误工的解决方案,需求瞬间被释放。”

宋秀豹主任为患者治疗中。
是什么原因让本该活力四射的年轻人,纷纷走进了康复科?
宋秀豹主任指出,病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类是‘职场病’,另一类是‘运动伤’。”他解释说,“持续性的久坐,是导致颈肩腰腿问题的首要元凶。很多年轻人一坐就是大半天,肌肉长期处于紧张劳损状态,最终引发疼痛、僵硬甚至椎间盘突出。”
与此同时,日益兴起的健身热潮也带来了“副产品”。“因运动前热身不足、动作不规范或强度过大导致的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患者,在周末门诊非常常见。”
患者结构的年轻化,直接改变了康复科一线的工作节奏。宋秀豹主任透露,周末门诊的开通,让治疗师团队的工作强度“大幅增加”。这也促使科室在服务流程上不断优化,适应患者的需求。
面对络绎不绝的年轻患者,宋秀豹主任在提供专业治疗的同时,更希望将“防大于治”的理念传递给大家。他给出了几点实用的健康建议:
打破静态,定时活动:对抗久坐危害,最关键的是中断持续静止的状态。建议每工作30-45分钟,就起身活动5分钟,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转头、耸肩动作。
优化工位,保持姿态:调整电脑屏幕高度,使视线自然平视。腰部最好有支撑,双脚平放地面,避免跷二郎腿等不良坐姿。
科学运动,循序渐进:运动前务必充分热身,掌握正确动作要领。切忌“平时不动,周末猛练”的报复性运动,这是导致急性损伤的常见原因。
警惕信号,及时就医: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警报”。如果出现持续的疼痛、麻木或活动受限,应尽早寻求专业帮助,避免小问题拖成慢性顽疾。
记者手记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门诊的“年轻化”现象,不仅是一项便民举措的成功,更是当代都市青年生存状态的一面镜子。它清晰地反映出,在繁忙的工作与积极的生活追求之间,年轻人的健康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周末门诊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及时的方便之门,但更深层次的启示在于:健康管理必须融入日常,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通讯员:张灿城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