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场景应用,坡头“低空经济”蓄势腾飞

作者 周梦雅 2025-10-23 07:00

一架直升机从中信海直坡头直升机场昂首腾空,载着游客飞越湛蓝海湾与城市天际线;多旋翼无人机装载着至关重要的医疗标本,穿梭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海东院区与霞山院区之间;“空中农机手”掠过万顷良田,洒下科技与希望的雨露……湛江坡头,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将自己的发展蓝图,从蔚蓝海域延伸至无垠天空。

低空经济,是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空域内,依赖直升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载体,通过常态化飞行活动牵引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业态。坡头已将低空经济应用到载人交通、医疗配送、农业植保、应急救援和隐患排查等多元场景,开启城市发展的“空中新赛道”。

直升机观光:冲上云霄的“City Fly”

10月1日,中信海直坡头直升机场上,一架空客EC135直升机轻盈跃升,标志着湛江首个直升机观光项目正式启航。

系好安全带,戴上隔音耳罩,窗外熟悉的风景悄然变换,城市景观如画卷般渐次展开:奥体中心化作散落海岸的白色贝壳,海湾大桥如长虹卧波连接两岸,高楼林立的金沙湾、造型独特的湛江文化中心等地标建筑依次掠过舷窗。当直升机飞抵南三岛上空,景致愈发壮阔:一排排白色风车缓缓舞动,养殖虾塘如翡翠碎片镶嵌于绿野之间,与远处无垠的蔚蓝海域共同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图景。

该项目由中信海直与万达国旅联合打造,采用安全性能优异的“双机长执飞”配置,目前已开通湛江市区与南三岛的两条经典航线,通过“满员成团”提供定制化服务体验,每周末常态化运营,单日参与人数约80人,受到了市民游客的热烈追捧。

“只有飞过,才真正看清了城市的美!”一位游客的感慨道出了低空旅游的独特魅力。继“City Walk”之后,“City Fly”悄然风靡,它挣脱了惯常的视觉框架,一趟“云端之旅”,不仅圆了普通人的飞行梦想,满足了其珍藏独特记忆的情感需求,更成为一块讲述城市故事、挥洒文化创意的“空中画布”,极大地丰富了湛江文旅的业态内涵。

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基石,中信海直坡头直升机场围绕区内的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提供辐射南海西部海域的海上人员、物资配送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同步发展应急救援、短途运输等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来自天空的动能。

“无人机+”:科技翅膀托起千行百业

在载人交通翱翔天际、刷新城市体验的同时,一场更为静默的“无人机+”应用,渗透至坡头医疗、农业以及应急救援等领域。

近期,一架无人机载着医疗标本,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海东院区平稳起飞,穿越城市上空,十几分钟后,精准降落在霞山院区的指定平台。这不仅是湛江市医疗标本无人机运输航线的成功首飞,更意味着一条连接院区的“生命空中快线”正式贯通。

随着海东院区10月启用,此项目将有效利用垂直空域,破解地面交通拥堵带来的时间瓶颈,为两院区之间构建起一条高效、安全的医疗标本及关键物资运输通道。

而在坡头区广袤田野上,一架六旋翼农业无人机,如同不知疲倦的空中农机手,掠过绿浪翻涌的花生田,依托内置的智能控制系统和北斗导航模块,自动规划最优航线,精准洒下农药。

“过去,这百亩稻田施药需要30名工人劳作一整天,现在,无人机1小时就能完成,还能自动绕开障碍物。”坡头区金碧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刘场长指着手机上的画面欣慰地说道。“科技+农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高效、精准作业,还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东风下迅速推广。

在城市管理与公共安全领域,无人机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坡头区应急管理局配备的三台热成像无人机,就如同不知疲倦的“空中哨兵”。

在南调街道的一处水塘堤坝上,技术人员正操作无人机进行红外线巡查。“堤坝有裂缝的位置,受光照和水体影响,其表面温度与周围坝体存在细微差异,”技术人员解释道,“热成像技术可以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异常,排查效率远高于人工,而且能轻松抵达人员不便接近的险峻位置。”

这双“天空之眼”,正为坡头区构筑起一张立体化、智能化的安全防护网。

案例

无人机能“立功”

应急救援演练中,热成像无人机“慧眼识人”

近日,在坡头区一场模拟强台风天气后的应急救援演练中,一架搭载热成像摄像头的无人机在被台风吹倒后的“废墟”上空平稳飞行,其传回的实时画面,清晰地显示在后方指挥车的屏幕上。突然,一个微弱的人体热源信号在断壁残垣的冰冷色调中被成功识别并锁定。

演练现场一片狼藉,房屋坍塌,人员被“困”。在传统的救援力量迅速集结的同时,无人机分队作为“空中奇兵”率先升空。传统的光学摄像头受限于夜间或障碍物遮蔽,难以有效发现生命迹象。而热成像无人机凭借其穿透烟雾、识别温差的技术优势,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操作员介绍:“在模拟的废墟环境下,被压埋人员的体温与环境会形成显著差异,无人机的红外热像仪能够敏锐捕捉到这些生命信号,即使目标被部分遮盖,也能为地面搜救队提供精确的指引。”

热成像无人机在应对地震、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中,承担起灾情侦察与生命搜寻的重任。它不仅拓展了救援的维度,实现了从地面到空中的立体化作业,更在宝贵的“黄金救援72小时”内,为生命搜寻打开了“天眼”。

南方+记者 周梦雅

编辑 卢林枫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