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中部这个“家”,点亮全龄幸福生活|阳光雨·共美好
夜幕降临,松山湖科信路5号幸福花园小区的一排商铺中,有一处空间格外明亮。孩子们专注地玩着益智桌游,长者在水墨画课上挥毫泼墨,青年女性在非遗课程中学习制作香囊,志愿者整理图书、清点旧衣……这里是松山湖中部片区幸福花园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既是居民们交口称赞的“第二个家”,也是片区党委延伸服务触角、凝聚党心民心、创新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
幸福花园党群服务中心面积约1300平方米,结合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先锋号职工服务中心、妇女之家等功能需求,分为三大功能区、10个功能室,中心从强化政治引领、聚焦群众需求、推动资源共享三方面着手,探索“党建+品牌”模式。
多元空间,打造一站式服务矩阵
“从前觉得党群服务中心是个开会的地方,现在发现这里什么都有。”带着孩子参加钩针编织课程的王女士说,“我和孩子在这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走进幸福花园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近1300平方米的空间并非简单的功能堆砌,而是一幅经过精心规划的生活地图。其布局的巧思,打破了行政化、会议室化的传统格局,进而构建了一个集文化滋养、休闲娱乐、便民服务与基层治理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老中青幼等全龄段的的居民都能在此找到归属感。
沿走廊前行,运动吧内传来有节奏的器械声响。跑步机、椭圆机等健身器材均免费使用,为片区居民创造了便捷的运动条件。
另一侧的红创咖啡区(图书馆)作为松山湖图书馆服务点,24小时开放、拥有5000册藏书,与全市图书馆系统联通,实现通借通还,构建了一个多元、开放的公共知识空间。
基层治理的各项功能被巧妙融入整个空间。中心设有社会组织孵化室,为公益团队提供项目策划与交流的平台;心灵驿站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驻点,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长者之家配备了舒适的按摩椅和各类棋牌,为老年居民提供了惬意的休闲空间;积分超市依托“文明行为换积分”机制,激励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此外,可容纳80人的“新时代大讲堂”兼具理论宣讲、党员培训与社区活动功能,是片区议事协商与举办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激活党员动能方面,中心创新形式,精心组织了义务植树、“政治生日”等多样主题党日活动,有效凝聚了片区内数百名党员先锋力量,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氛围。
在服务区域的规划上,中心体现出“一站式”的便民理念。前台服务区可直接办理党组织关系转接、居民参保等党务政务事项;自助服务区的莞家政务终端机可办理200多项业务,还配有打印机、雨伞、微波炉等贴心设备,在细微之处传递治理温度与服务诚意。
品牌化服务体系,点亮全龄段幸福生活
幸福烘焙坊、小小艺术家、手工DIY、板式网球培训班……中心入口处,电子告示牌上展示着“阳光雨露·活力中部”党群品牌周服务清单,活动涉及长者关怀、青少年成长、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
松山湖中部片区党委依托幸福花园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阳光雨露·活力中部”高品质党群服务品牌,推出六大子品牌:“情暖夕阳”长者支持计划、“晨光启航”儿童青少年成长计划、“春雨润泽”青年人才提升计划、“小荷露尖”志愿者骨干培育计划、“芳华悦己”女性成长计划、“惠民同心”便民服务计划。
这些计划围绕儿童青少年、青年、妇女、长者、志愿者等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通过个案、小组、活动、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性服务。
今年上半年,中心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30余场,服务居民近1.6万人次,服务满意度高达99.2%。
面向长者群体,中心定期开展“公益培训班”“音乐品鉴会”“美学沙龙”等活动。课程采用“小班制+助教辅导”的贴心教学模式,确保零基础的长者也能轻松融入、自信参与。
在水墨国画公益培训班中,七十多岁的居民刘奶奶凝神端坐,手握毛笔,在宣纸上缓缓点染。墨色徐徐晕开,几笔勾勒后,一朵秋日菊花悄然绽放在纸上。“老师讲得细,还有助教手把手教,我们年纪大了也学得会。”刘奶奶说。
此外,中心将便民服务延伸至居民家门口。每周三晚,阳光电影院准时亮起灯光,居民们陆续入场观看经典影片;每周六的旧衣回收点,志愿者们熟练地将居民送来的衣物分类、打包,送往有需要的地区;定期开展的便民市集,精准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把方便、快捷、温暖的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能人驱动,激活社区治理内生动力
除了空间优化与服务拓展,幸福花园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在社区治理机制创新上同样亮点显著。
2022年5月,基于松山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改革,中部片区党委与幸福花园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二合一”运作,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通过党建引领“加”活力、贴心服务“减”距离、多元共治“乘”效能、排忧解难“除”隐患,竭尽全力解好中部片区社会治理“方程式”。
今年3月,松山湖中部片区党委启动“社区能人SHINE计划”(下称“能人计划)。SHINE,意为“闪耀”,旨在挖掘社区内有特长的居民,激发其主动性,推动居民从“被服务者”转变为“合伙人”。
计划启动后,短短三个月内就招募到30多位社区能人,涵盖舞蹈、书法、手工艺等多个领域。今年6月,第一堂“形体美学-骨相美塑造”课程正式开课,20名学员挤满了活动室。
“以前总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居民,现在能以‘社区能人’的身份开课,带着邻居一起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特别有成就感。”手工能人邱女士说。
作为非遗手工技艺和植物手作的爱好者,邱女士专注于植物生活美学的创新表达。在她看来,能人计划搭建了一个平台,让有特长的居民“被看见、被需要”。
在能人计划的推动下,片区治理呈现出新的活力。具备形体教学经验的居民开设了“骨相美塑造”基础芭蕾课程、传承非遗手作工艺的能人带领居民制作精美的宋锦香囊、片区运动能人担任羽毛球、板式网球教练……通过能人计划,中心系统挖掘、培育、凝聚社区内的各类能人,逐步建立“社区能人库”,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治理新生态。
一位参与旗袍课程的学员表示,课程不仅提升了个人审美,也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大家从陌生到熟悉,现在课后还会约着一块儿散步逛街。”
从多元空间的精心营造,到品牌服务的精准送达,再到“能人计划”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幸福花园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的实践生动表明,基层治理的创新不在于声势浩大,而在于细腻精准。
当空间真正为人所用、服务切实回应需求、居民从“被服务者”成长为“合伙人”,党群服务中心便不再只是一个物理场所,而成为连接人与人的情感纽带,一个真正温暖可感的“家”。
撰文:向熙航 陈启亮
视频:陈雅靖
摄影:陈雅靖 向熙航 受访单位供图(部分)
配音:章倩倩
统筹:张珊珊 陈启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