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医街焕新记!越秀“针灸式”激活老城,织就“院边经济”新画卷

作者 冯艳丹 2025-11-03 20:29

五岁的小女孩在青石板路上欢快奔跑,六十岁的全奶奶望着外孙女的背影,眼角泛起泪光。“现在这里真漂亮,我每个周末都想来!”——这一幕,发生在越秀区光塔街。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却为何如此伤感?

曾经的大德路一带杂物堆积、地面脏乱,外孙女一直不愿意回来。如今漫步象牙街、民兴里,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此交融。36栋民国小红楼肌理依旧清晰,U形回迁房也粉刷一新,沿街飘起药膳香。

越秀区医疗资源极其丰富,如何将医疗资源转换成产业优势?光塔街用“绣花功夫”把老建筑、老医脉 “缝” 进现代康养生活里。随着大德国医坊正式亮相,不仅填补了大湾区中医特色街区的空白,更走出了一条“院边经济”的新路径。

阳光照进百年建筑

黑白相间的花阶砖、酸枝木神台、透光的广式花窗……七十岁的湛叔坐在修缮一新的老宅里,听着粤剧,悠然品茶。

“以前这里被电商仓库挤占,走路都得侧身。”作为在民兴里出生的老居民,湛叔曾因环境杂乱不愿长住,偶尔出国与女儿团聚。如今重返故里,他发现整条街巷已焕然一新:“改造不是政府说了算,我们的意见都被听见了!”

象牙街小公园提升前。

象牙街小公园提升前。

象牙街小公园提升后。

象牙街小公园提升后。

湛叔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居民的心声。“天台得装雨棚,不然下雨漏水。”“绿色瓦不采光,白天也得开灯。”“瓦片太薄,台风天心惊胆战……光塔街象牙北居委会主任王周亮,几乎成了居民家中的“常客”。他把每一条诉求记在心里,最终推动形成“一栋一策”改造方案。

5场居民议事会、139人次上门走访,光塔街收集了167条改造建议。采光井换成玻璃,瓦片加厚至1.5厘米,“三线”全部下地……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项目始终以“居民需求”为核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光塔街组织多形式的设计征求意见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提出意见,还以茶话会形式邀请居民现场票选方案。越秀区人大代表林宇明、吴小兰、袁锡佳等积极参与推动“大湾区中医康养共建共治共享项目”发布。

未来,街道还将引入更多的社区合伙人,让更多人参与到街区运营中,让“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老城更新中不断扎根。

如今走进象牙街,统一的空调外机与雨棚整齐有序,家家户户设置了晾晒杆。曾经杂物堆积的天台,摇身一变成为整洁美观的“空中花园”。“现在厨房白天再也不用开灯了!”湛叔站在明亮的天台邀请邻居:“来饮茶!”

12项技艺确保“修旧如旧”

“以前街巷飘着烧烤螺蛳粉味,现在出门就能买到药膳饮。”何大哥手握养生茶,看着游客在红砖楼前拍照,语气满是自豪。

恰似中药罐的设计立在路口,历经90载风雨的民国红砖楼红砖肌理依旧清晰,连窗棂的纹路都透着当年的精致。

“这不是复刻的新建筑,而是建筑遗产原真性保护。”项目负责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景观院的罗轩铭印象深刻:考证出花窗采用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压延玻璃,团队非常惊喜。最终,九道工序、12项精细化技艺,只为“修旧如旧”。

采用“针灸式激活”思路,深挖“广式花窗”“红砖墙面”等岭南建筑元素,建筑本身成为中医文化与地方历史的“活教材”。“前后共组织 5 次‘历史建筑一栋一策’评审会,邀请12位专家把关。”他清楚地记得,外立面修缮时一点点清理砖缝里的污垢,保留原始质感;结构加固时,特意避开历史构件,生怕破坏老建筑的“筋骨”。

与红砖楼隔街相望的,是灰白色调、梳状布局的回迁房。“这里是广州第一个旧城改造的回迁房,由何镜堂院士设计,街区肌理仍在。”罗轩铭介绍,通透的阳台与红砖楼的拱廊隔空“对话”,既延续了广州传统骑楼街巷的生活气息,又充分融入现代居住的舒适感。

此次更新不仅深挖街区历史积淀,让老建筑“活”了起来,更切实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让老街区焕发新的居住魅力。

解放路沿线提升前。

解放路沿线提升前。

解放路沿线提升后。

解放路沿线提升后。

“孙女愿意回来了!”全奶奶在民兴里生活了20多年,她对改造带来的变化感受深切。曾经杂物堆积的窄巷如今宽敞明亮,外孙女每周都高高兴兴来外婆家。

 “让光塔街居民更长寿”

“到北京路看千年商都,到大德路看百年中医。”一句广州街坊间流传的俗语,道出了大德路在岭南中医药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24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在此创办;1933年,广东中医院应运而生,赢得“南粤杏林第一家”美誉。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这里批发市场聚集,业态低端、环境不佳。

如今拐进大德街,御熙堂养生馆里,理疗室、展示区一应俱全。“头干净了,身体才会好。”面向居民的第一堂公益课,馆长谢舜贤选择“从头开始”的养生理念。出身中医世家的她,从事临床工作四十年,“大德路承载了中医药推向世界的使命,我的使命是让光塔街道居民成为越秀最长寿的居民。”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大德路的中医药基因早已深植,堪称南粤中医的“活化石”。

受中医文化熏陶,周边居民一直很注重养身。“月光光,照地堂,五千年的华夏医道源远流长……”当《羊城杏林谣》在广州市越秀区五仙观广场响起,周边居民纷纷前来“赶集”。饮“解郁茶”、试吃中医药食品、跟练八段锦……中医药文化变得可尝、可玩、可带走。

养生馆对面,中医药人工智能健康小屋可以体验到港科大的中医智能诊断仪器。舌诊仪器前,居民伸出舌头,五分钟内就能拿到体质报告。接下来,光塔街还将探索与省中医院、港科大共建面向社区的中医药人工智能体验中心。

在生活中养生,在养生中生活。为更好地推动中医康养服务的开展,光塔街推出了二十四节气养身系列活动和“康养积分银行”项目。“辖内机构捐赠中医药药膳、小礼包和各种服务。”光塔街项目专班成员刘美凤表示,市民在这里不仅能近距离体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还能便捷地享受优质的康养服务。

小店升级变身“康养潮街”

养生馆隔壁,新建的名医工作室正虚位以待。“已经和多个医院达成合作意向,省内名老中医将会来坐诊。”工作室负责人曾庆生现场介绍。

原来,改变的不只是居住环境,更让人惊喜的是街区业态的变化。曾经,大德路、象牙街、民兴里一带,小餐馆、鞋品仓库占据了大部分商业空间;如今,随着项目推进,街区业态加速向 “医养、食养、康养” 三养合一的新中式生活业态转变,一个 “可观、可学、可体验、可消费” 的沉浸式中医康养主题街区正在形成。

作为全国三大医疗中心之一的广州的核心区,越秀坐拥15家三甲医院、近全市四成的优质医疗资源。然而长期以来,医院周边伴随的是拥堵与杂乱,医疗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动能。

《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0-2025)》,提出建设“医养高地”,越秀区坚持“首位产业首位推进”,大力发展“院边经济”,构建“东核心、西特色”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格局。

广东省医学创新转化研究院已落户国医坊,将依托省医学会搭建创新转化平台,打通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政府搭台,依托大学、医院、医学行业协会、药企等各方参与共建,充分激活街区特色,让中医药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市民。”越秀区光塔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志雄展望,随着首发区亮相,未来规划31.1公顷打造大湾区中医药康养区。

“国医坊只是一个种子,政府跑好了第一棒。希望能发挥集中示范效应,以历史街区活化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越秀区委书记郭昊羽说,“老居民回归,年轻人愿意来,这才是老城市的新活力。”

修旧如旧的百年建筑,活力迸发的新兴业态,正在这片土地上续写百年医脉的新传奇。

南方+记者 冯艳丹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