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新年时,孩子们会举着这些鲤鱼到各家拜年,主人家将红包塞进鱼嘴,这个充满祝福的习俗年味浓。”暑假前夕,江门市江海区外海生恭鲤鱼非遗传承人陆月如在江海区文化馆,指导孩子们用黏土制作生恭鲤鱼文创。
“生恭鲤鱼”是外海人用竹篾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形态肥壮,象征着丰收,寓意年年有余。
如今,这条用竹篾和红纸扎成的鲤鱼,正游弋在传统与创新的浪潮之间。它曾是孩子们春节走街串巷讨红包的吉祥物,如今却变身为黏土摆件、文创茶杯甚至数字IP,成为连接几代人记忆的文化符号。这条名为“生恭鲤鱼”的非遗工艺品,历经近四百年岁月沉淀,在当代焕发出令人惊喜的“潮玩”生命力。
一尾鲤鱼的春节记忆
“恭喜发财,阖家平安,年年有余!”每年大年初一清晨,江门外海的街巷总会响起孩子们清脆的拜年声。他们身着新衣,手持一条通体红艳、金鳞闪耀的纸扎鲤鱼,欢快地穿梭于邻里之间。“生恭鲤鱼”曾是外海人春节不可或缺的年味象征。
“生恭鲤鱼”是用竹篾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
“生恭鲤鱼”是用竹篾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
传统习俗的温情画面在老一辈外海人的记忆中格外鲜活。新年时,孩子们会举着“生恭鲤鱼”到各家各户拜年,主人家则在鱼嘴里塞入红包,这个习俗让新年更加有趣,也为人们带来美好祝愿。从年初一到初六,孩子们都会带着这条吉祥鱼走亲访友,而鲤鱼“余”的谐音,更寄托着人们对“年年有余”生活愿景的期盼。
匠心独运的制作工艺赋予了“生恭鲤鱼”独特的艺术价值。传统制作需选用上好竹枝,手工削成竹篾,用麻纸捆扎成鲤鱼支架,再贴上红纸并用金粉勾勒鱼鳞、鱼须等细节。肥壮的鱼身、半贴的鱼鳃、对折的鱼尾,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手艺人的耐心与技巧。
据历史记载,外海成陆后一直属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管辖。新会县有传承制扎鲤鱼灯技艺和农历新年把玩鲤鱼灯的传统习俗,鲤鱼灯技艺传承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21世纪初已有近400年历史。位于新会县东面的外海,也有农历新年把玩纸扎鲤鱼的风俗,外海人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用竹篾和红纸制扎的鲤鱼,与新会鲤鱼灯的外形、制扎工艺和名称都有略不同,外海人制扎的鲤鱼取名为“生恭鲤鱼”,外形酷似真的鲤鱼,当时在外海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这种“生恭鲤鱼”。
出生于1944年外海人陈荣昌从父辈传承了制扎工艺,每年制作“生恭鲤鱼”自玩或摆卖。在60-80年代,陈荣昌制作的“生恭鲤鱼”在市集上非常受欢迎,成品还销往中山、佛山等地。
然而,随着生活方式改变,这项传统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式微。曾经每家每户都会做的“生恭鲤鱼”,一度消失在大众视野,制扎工艺也逐步息微,仅存于一代侨乡人的童年记忆里。
非遗保护的“破圈”之路
创编生恭鲤鱼童谣作品、系统开发研学课程,每年组织入校园、进村居研学活动40多场,五年来惠及学员逾万人次……外海“生恭鲤鱼”第三代传承人陆月如,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的“破圈”之路。
她牵头发起筹建外海纸制品传统工艺协会,主要从事外海传统手工艺品“生恭鲤鱼”的制扎、展示和培训教学等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同时抓紧整理相关工艺流程,理顺工艺变迁史料,逐级向上申报非遗项目。2020年,外海生恭鲤鱼手工艺品成功申遗,入选江海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次年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在她的推动下,文创为“生恭鲤鱼”的IP品牌赋能。传统“生恭鲤鱼”的吉祥寓意被保留,但表达形式更加多元。黏土制作的迷你鲤鱼摆件、印有鲤鱼图案的日用品、融入现代家居的装饰品,这些衍生品既延续了“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又适应了当代审美与实用需求
“生恭鲤鱼”成为融入现代家居的装饰品。
“生恭鲤鱼”成为融入现代家居的装饰品。
进入2025年,“生恭鲤鱼”的保护传承步入全新阶段。跨界合作模式的探索,让这项非遗技艺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6月,江海区外海街道与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签署结对帮扶协议,双方共建“非遗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根据协议,学院将发挥科研与设计优势,在文创开发、数字化传播等方面为“生恭鲤鱼”寻找创新突破口。
黏土制作的迷你鲤鱼摆件。
黏土制作的迷你鲤鱼摆件。
这种“非遗+教育+产业”的创新模式,正在改变传统技艺的传承路径。一方面,学院将“生恭鲤鱼”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非遗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开发的文创产品,为技艺传承提供了市场化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传播正成为非遗活化的新方向。外海街道计划借助高校技术力量,开发“生恭鲤鱼”虚拟形象、互动体验程序等数字产品,让传统文化以更符合当代受众习惯的方式传播。
南方+记者 张泳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