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应用场景创新大会在广州举行。会上,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正式揭牌成立,将推动场景资源开放和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打通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与产业落地的全链条,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注入更多动能。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信息平台上线
本次大会以“数智赋能·场景驱动——商·融”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界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场景创新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会上正式揭牌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以下简称“中心”),是在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设立的专业化平台。中心办公室设在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负责统筹建设与日常运营。
具体来说,中心将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协同”的常态化机制,面向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重点领域,广泛征集并筛选出优质的应用场景需求,形成并发布“应用场景清单”。
同时,重点培育新技术与新产品,发布关键技术攻关指南,引导社会力量进行技术研发,并通过组织推介、优先试点、成果评价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具有颠覆性新技术和标志性新产品,加速其成熟与迭代。
为促进应用场景的供需精准对接,中心将打造一个集在线洽谈、项目展示、投融资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并辅以“走进地市、走进园区”等系列线下活动及面向特定行业的供需对接会,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在推动应用场景的示范与推广方面,中心将每年遴选典型案例收录于《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并在粤港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大会等重要展会上进行示范推广,树立行业标杆。
中心还将构建开放协同的应用场景创新生态,充分发挥联盟的核心枢纽作用,通过汇聚产业链各方资源、开展专业人才培训与认定、推荐优秀项目参与赛事和奖项等举措,构建开放、协同的应用场景创新生态。
目前,中心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上线了“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信息平台”,通过整合产业链信息、技术成果、解决方案、应用场景、行业需求、产业政策等多方面资源,为行业企业提供政策匹配、报告生成、项目链接等精准服务,助力企业把握发展机遇,推动全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生态优化升级。
打破“实验室”与“大市场”之间的壁垒
今年以来,广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系统性地构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支柱。其中,《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实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动,并在教育、医疗、金融等关键领域拓展应用。
《广东省加快应用场景创新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行动方案》则聚焦于应用落地,提出建设100个标杆场景、孵化1000项解决方案,并配套“容错免责机制”为先行先试提供制度保障。《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聚焦于制度创新与湾区协同,依托前海、南沙、横琴试点“监管沙盒2.0”,旨在突破数据跨境、高等级自动驾驶等法规限制,为技术的集成应用扫清障碍。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高地,肩负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而应用场景,正是这场科技革命中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桥梁纽带”。举办本次应用场景创新大会,就是要打破“实验室”与“大市场”之间的壁垒,让技术走出“象牙塔”,让需求成为创新的“指南针”。
省工商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冯日光认为,应用场景的创新,首先要有关键技术的支撑。广大民企要敢于投入、舍得投入,在AI大模型、具身智能、精密传感、先进控制等关键底层技术和“卡脖子”环节上勇闯“无人区”。同时,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力争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深入挖掘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生产流程再造的痛点,开发适配性强、性价比高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预测性维护等解决方案,助力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冯日光表示,广大民企还要深化开放协同合作,共建创新生态。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以开放胸襟参与全球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同时将先进技术“引进来”,在更高水平开放中提升自身竞争力。
南方+记者 昌道励 许宁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