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港首条南北向交通动脉成功贯通

作者 李赫 2025-06-30 12:37

随着通车车队缓缓驶过黄金围大道,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四航局”)参建的黄金围大道正式建成通车。黄金围大道是国家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重点交通项目,也是白云区“百千万工程”的典型项目。作为当前进出广州国际港的唯一一条南北向城市主干道,其建成通车提升了广州国际港的物流运输效率,为打造世界级铁路货运枢纽注入强劲动能,有效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与发展。

中交四航局承建的标段——槎神大道第1标段项目,起点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门街道,北至江高镇南岗村,全长2.2千米,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双向10车道,道路主线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其中跨流溪河特大桥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桥梁全长845米,主跨95米+155米+95米。项目的建成通车,打通了白云区西北部与城区的“最后一公里”,完善了广州北部地区和白云区的路网结构,有效疏导了广州市北部地区过境交通,极大便利了周边百姓的出行。

技术赋能,攻克施工难题

作为白云区西北部高质量发展的“黄金纽带”,项目自建设伊始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交四航局槎神大道第1标段项目书记蔡祺锋表示:“面对制约项目推进的难点、堵点、痛点,项目团队在市交通局、区住建局等单位的统一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主动出击,提前梳理项目建设期间的重难点问题,高效解决了临时土地征拆、管线迁改、交通疏导等关键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展进行。”由于桥址处于溶洞发育广泛的区域,主桥52根桩基,见洞率96%,引桥桩基见洞率达92%,桩基施工过程塌孔风险高,成桩质量控制难度大,对项目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为啃下溶洞处理这一“硬骨头”,中交四航局项目技术团队深入研究地质资料,预估桩基溶洞分布情况,采取钢护筒加回填相结合的方案,确保了桩基的成桩质量。针对流溪河复杂的水文条件,自主研发新型水下桩基技术,成功攻克深基坑支护、大跨度连续梁浇筑等技术瓶颈。如今,大桥飞架南北,不仅成为区域交通的重要枢纽,也为两岸百姓带来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承载民生期待。

臻于至善,铸就精品工程

项目自开工以来一直以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为目标,为确保工程质量,中交四航局项目部搭建学习课堂,由技术骨干带头开展“每周一课”,从图纸会审到工艺实操,全方位提升团队专业能力。面对花瓶形桥梁墩身的复杂曲线造型与严苛的外观质量要求,团队多次优化施工方案,针对异形墩柱及盖梁自主研发了受力桁架,在筑牢安全防线的前提下,完美呈现设计图纸上的精巧构思。针对主梁155米的大跨度如何实现精准对接的难题,组织技术人员设计精准的模型,在悬臂节段施工过程中,逐节段进行测量和校正,实现悬臂精准对接,真正做到“毫米级”精准施工。

跨流溪河特大桥是创新与美学完美融合的典范,中交四航局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紧密配合,巧妙地将“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的诗意构想融入设计和施工之中,将工程力学的严谨与建筑美学的浪漫熔铸一体,不仅实现了交通功能与安全性能的完美统一,还以灵动的曲线勾勒出“碧玉环映碧波,苍龙脊载流云”的诗意画卷,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雕琢出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魅力的时代精品工程。

南方+记者 李赫

通讯员 蔡祺锋 林清 巫晓红

编辑 童慧 王瑾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