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东人爱喝汤?

广东中医药 2025-07-02 11:09

在广东,“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不仅是一种饮食信条,更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健康哲学。

面对岭南地区长夏无冬、湿热交蒸的气候,广东人将“药食同源”的中医理念与烹饪技艺完美融合,创造出以汤为载体的养生智慧。

今天,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大内科吴伟教授团队将从中医体质学、气候适应性以及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系统解析广东汤饮文化所蕴含的医学内涵。

湿热环境气候,塑造岭南汤饮“基因”

广东地处亚热带,常年高温多湿。《黄帝内经》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地卑湿”。

这种海拔比较低的地理环境带来两大健康挑战:

① 湿热困脾:天人合一,人们土薄地卑,脾胃运化水湿功能不足,湿邪易困阻于人体内。湿邪与热邪交织,又易阻滞脾胃运化,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症状。

② 津液耗伤:天气高温,加速体液蒸发,引发人体阴津亏耗,导致口干舌燥、烦渴欲饮的症状。

中医体质学研究显示,广东人群普遍存在 “上热下寒” 的体质特征——表现为面部痤疮、口疮(上焦热盛),却伴随便溏、腹部畏寒(下焦虚寒)。

这种体质与“冬藏不足”相关,需通过饮食动态调衡。

汤品恰是理想载体:饭前饮一碗热汤,既能补充水分,唤醒脾胃,又避免冷饮直伤中阳,完美契合岭南人的体质需求。

药食同源:汤中的本草“密码”

广东汤品的精髓在于 “寓医于食”。

2024年《食品科学与营养》发表的一项针对3031名广东居民的调查显示:中药在广东人的饮食中非常普遍,消费率从2.6%至47.3%不等。

42种常用中药融入日常汤饮,这些中药大多具有理气、清热、燥湿、解毒、益气和养阴等特性,其中排名前六的中药为:陈皮、金银花、党参、玉竹、罗汉果、西洋参。

这些药材的配伍绝非随意,而是严格遵循中医性味归经功效的理论:如陈皮八宝鸭就是广东的一道经典而传统的佳肴,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在鸭肚中加入了陈皮等中药材,陈皮带有独特的柑橘类香气,略带苦味,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的症状,日常煲汤、熬粥都是不错的选择。

这些药材与食材的配伍深刻体现了中医 “三因制宜” 的核心理念:

春夏季岭南湿热当令,主选甘凉之品(如冬瓜、薏米、鸡骨草),取其清热利湿之效,以顺应气候、化解体内郁热湿浊。例如经典的 “蝎子煲汤” ,便常用于清泄顽固湿毒。

秋冬季气候转凉燥或寒湿,则多用甘温之物(如党参枸杞桂圆羊肉汤),发挥温补脾肾、益气养阴之功,以抵御寒邪、固护阳气。如“五指毛桃炖鸡汤” “花旗参炖鸡汤” ,既能补气养阴,其性又不过于温燥,特别适合岭南常见的“气阴两虚”体质者。

广东汤品随节气更替而变,形成一套完整的 “四季汤饮时序表” ,这种时序调整的科学性已被现代研究所佐证,如夏季冬瓜汤中的皂苷、多糖成分可调节体温中枢;冬季羊肉汤富含左旋肉碱和血红素铁,改善低温下的能量代谢。

广东汤饮特色:老火靓汤

广东汤分为煲、炖、滚、烩四法,其中“老火靓汤”(明火煲煮2~4小时)最具特色。这种工艺蕴含多重科学价值:

1、成分溶出优化:动物骨骼中的胶原蛋白在100℃以上持续水解,转化为易吸收的小分子肽;同时药材脂溶性活性成分(如陈皮挥发油、人参皂苷)在长时间热力作用下充分释出。

2、营养利用率提升:研究显示,猪骨钙质在4小时煲煮后溶出率可达15.8%,远超快煮汤。

3、安全性保障:持续沸腾可降解部分食材中的天然毒素(如扁豆中的植物凝集素)。

需注意的是,“汤渣弃食”存在营养浪费。汤中仅溶解10%~15%的水溶性营养素(氨基酸、维生素),大部分蛋白质、膳食纤维仍留存于固体食材中。建议人们饮汤时,合理搭配汤渣摄入,避免营养流失。

鲜猪杂冬瓜汤——清热解暑

鲜猪杂冬瓜汤——清热解暑

土猪肉沙虫冬瓜汤——滋肾降火

土猪肉沙虫冬瓜汤——滋肾降火

原汁原味西洋菜汤——清热解毒祛湿

原汁原味西洋菜汤——清热解毒祛湿

黄鳝韭菜汤——滋肾壮阳

黄鳝韭菜汤——滋肾壮阳

饮汤注意事项

尽管汤饮益处显著,可是仍需科学引导。

1、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避免盲目清热、或滋补太过。

广东以外地区人群(尤其北方)长期饮用含金银花、夏枯草等凉性汤品,可能导致脾胃虚寒;注意儿童及老人慎用含参类、虫草的滋补汤,防虚不受补。

2、控盐限时,降低健康风险。

老火汤嘌呤含量较高,高尿酸血症者应限量饮用并缩短煲煮时间,或者改用清炖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盐摄入<5g,而一煲汤常含3~5g盐,需注意总量控制。

3、优化配伍,提升营养价值。

搭配维生素丰富的蔬菜(如冬瓜、节瓜、白瓜、白萝卜、红萝卜、荸荠、白菜胆、韭菜、蒜子等),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菠菜、苋菜等高草酸食材与高钙汤底同煮,防结石风险。

结语

广东汤饮文化是中医“天人相应”理念的生活实践,深植于岭南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中,融合了中医体质调理理论与烹饪技艺,形成了一套动态平衡的养生文化体系。

对于医生而言,理解这一文化不仅有助于指导患者合理饮汤,更能从中汲取“治未病”和疾病康复的灵感——将食物转化为维护健康的良药。

正如《黄帝内经太素》所言:“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广东汤饮文化正是这一古训跨越千年的生动注脚。药补不如食补!它提醒我们,最好的“药房”往往就在那方飘散着烟火气的厨房里。■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医学指导:大内科 吴伟教授,文:心血管科 卿立金副主任医师 王晓龙、许炯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