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加速运转、国家赋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使命的背景下,福保街道作为国家战略平台河套深圳园区属地街道,肩负着探索国际环境中党建新路径的课题。
紧抓《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河套规划》)实施机遇,福保街道党工委以国际化人才服务生态构建为关键突破口,构建“组织覆盖—服务筑巢—生态赋能—文化凝心”的全链条引才体系,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接轨国际、趋同香港的人才发展环境优势,率先破题党建引领国际化人才服务,为河套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注入澎湃不息的红色动能。
在《河套规划》“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的指引下,福保街道党工委创新组织体系,打破藩篱、重构格局,推出“一核五联”党建模式。其核心是构建保税园区“大党委+”联动体系,深度整合河套发展署、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局及区域重点机构、科创企业资源,深化“组织联动、阵地联盟、服务联享、文化联心、智慧联结”的“五联”机制。打造“十百千万”党建品牌(成立十个功能型党支部、组建百名国际参事智囊、汇聚千名高知党员群体、整合万平方米党群阵地资源),全面激活辖区资源效能,实现“党旗引领、人才汇聚、科创迸发”同频共振。
聚焦“人才发展、科技创新、服务深港”的国际化党建功能定位,福保街道党工委突破传统,首创“功能型党支部+项目化”运作模式,将党组织嵌入创新链条核心环节。在金融服务、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产业成立10个功能型党支部,覆盖超2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党支部以项目为纽带、以需求为导向,在资源整合、难题攻克、协同推进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其中,金融党支部破冰探路,成功落地深圳首单港资企业(紫晟科技)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解决港资科创企业融资难题,获贷100万元。人工智能党支部先锋引领,为新数据流AI芯片研发配套高效应用方案,推动鲲云科技“可重构数据流计算加速人工智能落地”项目成为深圳市唯一入选工信部《2024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的新兴产业领域案例。
为解决党员流动难题,福保街道创新推出“党员离岸池”管理平台,为出国(境)党员提供组织关系托管服务,建立“组织寄家书、党员报喜讯”的双向互动模式,确保流动党员“离岸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散作满天星”。
围绕河套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三大定位,福保街道党工委聚焦青年人才痛点,以多项首创机制织密服务网。
街道在全市率先推出“彩虹计划”打造青年人才创业港(1+5+N模式),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驿站为核心,联动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链接N个创业空间,提供105个1—3月零租金工位及超2000平方米无忧空间,切实解决“落脚难、成本高”问题。
为企业和人才配置的导师“智囊团”汇聚全球智慧。街道礼聘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陈福荣、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教授赵三根等8名涵盖量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及中智、千里马等“国字号”机构,常态化提供专业化、国际化创业辅导与就业指导。
在国际人才驿站及党群服务中心,街道设立了“创新创业服务站”,组建“党建组织员+人才服务专员+国际志愿者”服务队,为深港青年提供“一条龙”政务指引、政策链接服务。街道同时打造“党建合伙人”机制,已吸引香港高校、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14家重点机构企业共建青年人才交流基地,搭建跨境“产学研”转化桥梁,推出“党建研学”路线,推动实验设备共享,加速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街道还在河套深圳园区打造常态化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高地。举办“过河者说”分享会展现河套经验,首届科技创新节搭建创业成果展示平台与“沉浸式”科创生活互动场景,“福企行”主题党日链接大湾区科创高地(光明、西丽湖、中山),累计吸引86名河套科研人才深度参与。肥沃生态已培育出晶泰科技、元戎启行等党建强、发展强的标杆企业。
深知“引才更需留才”,福保街道党工委着力构建有温度、有归属的人才生活新生态,实现从“筑巢引凤”到“固巢养凤”的升级。
其中,安居工程落实“四个一点”(个人出一点、企业帮一点、政府补一点、机构让一点) 与福田区“三个一”(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住房保障体系,在自由港湾公寓落地人才房。率先实施“深梦扬帆”计划,联合爱心酒店/公寓为深港青年提供首15天免租保障,解决“初来乍到”之忧。
好房子还要有好服务。街道建立人才公寓“24小时‘红色管家’”响应机制,实现住户群报修15分钟内接单,满意度从62%飙升至95%以上。街道全域开放驿站、党群服务中心40余处多功能空间(书吧、会议室等),满足办公、社交、生活多元需求。联合运动场馆推出“人才专享”优惠。上线“i福田—福宝宝”小程序“食刻小雷达”“潮玩指南针”“乐享福利社”三大板块,升级构建“15分钟品质生活圈”。
为了破解“散居不聚心”难题,街道首创“1+N”红色社团模式:以自由港湾公寓党支部为“1”,孵化了“深港粤语角”“宠物公社”“琵鹭创客空间”等8个主题社团(“N”),平均每周3场活动,通过“党建活动+兴趣社群”双轮驱动,打造“家门口的朋友圈”,有效打破人才社交壁垒。
不久前,在福保街道的组织下,来自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科研人才及自由港湾人才公寓的住户们轻装上阵,沿红树林滨海步道开启生态探索。“来深圳工作一年,这是我首次与邻居结伴出游,红树林的生机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巴基斯坦籍深开鸿工程师阿里手持相机穿梭于秋茄林间,用流利普通话与邻居分享拍摄感悟。活动中,科研人员与社区居民、深港青年与外籍人才在自然课堂中打破职业界限,在互动交流中增进情感联结,构建起资源共享、情感共鸣、发展共促的人才服务生态圈。
福保街道党工委通过组织体系、服务模式、发展生态的系统性创新,实现了从解决“安居之所”到营造“乐业之城”、从“提供服务”到“创造生态”的根本性跨越。这不仅让深港青年实现了“在河套逐梦、在福田安家”,更在实践中催化出“党建引领—人才集聚—科创迸发—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正如河套深圳园区一名科研机构负责人所言:“在福保,人才的‘朋友圈’越来越广、‘蓄水池’越拓越深,这里的聚合效应正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福保街道党工委的创新探索,为国际化环境下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凝聚全球英才,提供了富有河套特色的生动答案。
撰文:叶淑萍
来源:南方日报
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