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底,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再次爆发要求恢复君主制的游行,数千名支持者高呼“迎回国王”、“恢复荣耀”的口号。
而在该运动3月份的游行中,激进分子甚至点燃了建筑物,造成一名抗议者和一名现场报道的记者不幸丧生。这场以“恢复君主制度”为名的游行,并非孤立事件,自2008年君主制被废除以来的17年间,类似活动已反复上演,且规模与组织性日益增强。看似荒诞的“复辟”闹剧背后,是尼泊尔民主转型过程中深刻的内部矛盾和长期存在的印度影响。
当地时间2025年3月28日,尼泊尔加德满都,支持君主制的抗议者与警察发生冲突。图/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25年3月28日,尼泊尔加德满都,支持君主制的抗议者与警察发生冲突。图/视觉中国
谁在支持“复辟”?
尼泊尔的政治光谱极为破碎,左翼与右翼阵营分裂,地方族群政党与全国性政党角力,而以前王室为核心的保守势力也一直在蛰伏等待时机。
此次游行的直接组织者“恢复君主制联合人民运动委员会”,其核心支撑正是尼泊尔政坛的老牌右翼政党——民族民主党(RPP)。该党由前王室时代的统治精英、传统贵族、山区高种姓精英及军警系统既得利益集团构成,其党章明确主张“恢复印度教国教地位与君主立宪制”,堪称前朝遗老的意识形态堡垒。他们利用遍布乡村的印度教寺庙网络和残余的长老体系(潘查亚特Panchayat)进行动员,将君主制包装为“秩序与传统价值的守护者”。
这一轮“复辟”运动表面上的两位领袖极具代表性,是尼泊尔机会主义者的典型。一位是以“爱国商人”自居的医疗大亨杜尔加·普拉赛(Durga Prasai),其名下的私立医院因高价盘剥患者而屡遭诟病。尼泊尔社会普遍认为,他慷慨资助保皇运动,实则是借民粹浪潮转移公众对其商业丑闻的视线,并觊觎未来可能的政治特权分配。
另一位则是纳瓦拉杰·苏贝迪(Nawaraj Subedi),其早在30多年前的无党派潘查亚特体制下就担任过部长职务。他将尼泊尔当前的经济困境归咎于“共和制下的政党分赃”,许诺“国王回归将带来廉洁高效的统治”,以此吸引对国家现状绝望的底层民众。然而,正是他在多年前出版的自传中详细描述了贾南德拉·沙阿在作为王子期间极度的贪婪自私,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国家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在尼泊尔的渗透日益深入。印度部分政客和智库不断通过舆论渠道渲染“尼泊尔作为印度教王国的天然延伸”,并公开表示“君主制时期的尼印关系更加稳定与亲密”。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RSS)及其政治翼“印人党”(BJP),长期将尼泊尔视为其“大印度教文化圈”的重要一环。这类论调虽非印度官方立场,但却在尼政治生态和保守选民中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此前的游行中就有民众直接打出了印度北方邦首席部长约吉·阿迪亚纳斯(Yogi Adityanath)的照片,而此人正是极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标志性人物。他们通过宗教组织向尼泊尔保皇团体输送资金,并利用印度媒体放大尼泊尔“民主乱象”的叙事,其根本目的在于削弱尼泊尔世俗化和民主化进程,推动尼泊尔在政治和文化上进一步向印度靠拢,服务于印度的地缘战略利益。
为何会出现“复辟”?
尼泊尔的“复辟”表面上来看是一次制度上的倒退,实际上则是民众对现实政治的深度失望所引发的反叛,是对主流政党和政客们的彻底幻灭。
2008年,人们合力推翻君主制,并对即将到来的民主共和怀抱热望。然而17年来,政党恶斗、腐败横行与治理失能却已经成为常态。从两届制宪议会到新宪法颁布以来的两次大选,尼泊尔共经历了19届政府,无一完成任期。现任总理K.P奥利已经是第四次上台,其领导的联合政府目前也因为种种利益纠葛而岌岌可危。
据“透明国际”2024年报告,尼泊尔的腐败感知指数在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07位,甚至低于印度,大型基建项目和外国援助项目往往沦为各政党及其关联企业和关系人分肥的蛋糕。各政党的高层及其亲属几乎都面临各类腐败丑闻的指控,而高层之间甚至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默契,即不对高层的腐败采取司法行动,“刑不上大夫”,在任何事务都面临政治分歧的国家达成了难得的高度一致,这无疑是一种黑色幽默。
与此相对的则是民生困顿的积重难返,由于长期的政治动荡,尼泊尔的经济发展错过了机遇,疫情后经济复苏也缺乏动力,失业率居高不下,长期依赖国际援助和侨汇。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7日,尼泊尔加德满都,尼泊尔教师联合会发起超过一个月的示威,要求确保教师与公务员相当的工资和福利。图/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7日,尼泊尔加德满都,尼泊尔教师联合会发起超过一个月的示威,要求确保教师与公务员相当的工资和福利。图/视觉中国
尼泊尔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平均每月6.5万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本国前往其他国家寻求就业,而尼泊尔的总人口不过3000万。尼泊尔民众对“民主带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已基本破产,而君主制时期“虽不自由但尚有秩序”的历史印象,反而在集体记忆中日益被美化。2025年4月,在3·28游行中死难者的葬礼上,悲愤的民众喊出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口号,“贼人奥利滚出尼泊尔!”这一口号不单单是针对奥利本人,更是对整个政治精英阶层的愤怒审判。
在民主持续失效的背景下,部分民众开始将君主制浪漫化为“失落的黄金时代”,以此表达对现实的极度不满,民族民主党等势力极力也在极力强化这种叙事,将2001年“王室血案”前的时期描绘成“稳定繁荣的净土”,刻意掩盖当时的社会矛盾与王室专制,将贾南德拉国王2005年解散政府的独裁行为,美化为“对抗腐败政客的不得已之举” ,这种话语在信息闭塞地区和怀旧群体中极具蛊惑力,也为复辟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
“复辟”能成功吗?
尽管声浪渐高,君主制在尼泊尔的全面复辟,面临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首先,宪法与体制是不可逾越的刚性约束。2015年颁布的现行宪法明确规定尼泊尔为“联邦民主共和国”,废除君主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修宪需联邦议会两院三分之二以上议员同意,并在各省议会获得过半数支持。
当前支持共和制的政党,包括尼泊尔大会党、尼共(联合马列)、尼共(毛主义中心)等在议会占据绝对优势,民族民主党席位不足10%,无法通过正常的立法程序挑战宪政秩序,因此才会选择街头政治运动来争取民众支持。
其次,保皇运动的支持者虽有增长,但仍属少数,且集中于特定地域和阶层,如远西部省份和部分山地地区,以及特定的人群,如老年人、低学历人群和印度教激进信徒,缺乏全国性普遍支持。占人口大多数的年轻一代对君主制普遍无感甚至反感,视其为落后象征。
而且,对尼泊尔国内局势具有根本性稳定作用的军方并无支持复辟的意愿,自2006年《全面和平协定》签署以来,军方对王室已经再无结构性依附,并且一直表现得极为克制、中立,不会干涉国内的政治活动。此外,王室成员自身也缺乏明确政治纲领与治国能力,前国王贾南德拉已经77岁,且其政治形象远谈不上正面,很难真正取信于大多数的尼泊尔人民。
就外部环境而言,尽管有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的支持,但民主共和仍然是大势所趋。主要的大国、包括中国都是尼泊尔民主进程的支持者,特别是西方国家,他们将尼泊尔共和制视为民主化、世俗化的重要成就,通过援助项目强化其治理能力,对王室复辟不感兴趣。
短期来看,君主制全面复辟几无可能,但“复辟”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尼泊尔深陷政治碎片化、经济停滞与身份认同危机的综合表现,若主流政党继续沉溺于派系私利,无视民生疾苦与反腐败诉求,保皇运动将持续获得养分,成为撕裂社会、制造动荡的持久问题。
“复辟”作为一种政治动员形式,可能不会就此终结,反而将长期存在于尼泊尔政治光谱的边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保守势力呼吁恢复王室的同时,也在呼吁恢复印度教的国教地位,将尼泊尔重新定义为印度教国家。尼泊尔的主流政党虽然反对君主制,但却对印度教持开放态度,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各方势力最终可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妥协,而印度教国家似乎就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方案。
• (作者系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尼泊尔研究中心副主任)
南方防务智库特约研究员 高亮
责编 姚忆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