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策|深圳“创新之城”如何更有全球影响力?

作者 马芳;朱洪波 2025-07-08 06:30

全球经济版图上,深圳从45年前的“小透明”,跃迁为“”动全球的“创新之城”

看城市,深圳无论是GDP单位产出、高新技术企业密度还是研发投入强度,都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论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和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深港穗科技集群则连续5年排名全球第二。

45岁再出发,“创新之城”如何更有全球影响力?

短短45年间,深圳在全球打拼出名气,能量源于市场与政府的双轮驱动,本质上是成千上万企业在全球市场拼杀中形成的复合能量投射。

从“80后”企业华为和中集、“90后”企业比亚迪、腾讯,再到“00后”企业大疆创新、“10后”企业影石创新……不管国际市场如何变幻,总有深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踩准发展的风口和节点,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杀出重围,让深圳在全球价值链中持续攀升。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与上海等城市相比,深圳利用了中国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但对全球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的利用不够充分。

深圳要成为全球的“创新之城”,要把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无论是人才、资金和技术,只有全球化,才能更有效地配置优质配置资源。深圳可以在全球化合理分工中,为全球提供更多先进的产品和服务。

华为的3万名外籍科学家,是深圳全球化最硬的注脚。

“我们的成功是全球化成长起来的。”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近年曾公开表示,华为全球大概有一百多个研究所和联合实验室,有3万多名外籍员工,包括相当大的科学家群。

继续前行,深圳需要走出更多像华为这样充分利用全球人才和技术的企业。

数十年来,深圳犹如一个超大规模的创新孵化器,约2000平方公里的创新沃土,自发长出各种各样的乔木、灌木、藤蔓,在不同领域带来惊喜。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城市都在打造创新高地,深圳若要持续吸引创业者安营扎寨,诞生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产品,就不能止步于“高地”,更要成为“高峰”。

如何让更多创新种子乐于选择深圳扎根?

正如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龚晓峰所说,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特区精神”不能丢,改革、开放、创新的基因不能变异。

如今,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全国第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总数达1025家,增量居全国第一、总量居全国第二

如何让如此大量、宝贵的企业在深圳留得住、长得大?

深圳不仅要支持大企业,更要及时支持有潜力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给幼苗“雪中送炭”,比给大树“锦上添花”更重要。给一棵大树“锦上添花”的资源,足以给千百棵幼苗“雪中送炭”。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深圳45年来快速发展靠的是人才汇聚。

从“40后”任正非、“60后”王传福、“70后”马化腾,到“80后”汪滔、“90后”刘靖康……创新者们为何愿意选择深圳?

2016年,汪滔在创办大疆创新十年后是这么说的:“我常常想,这一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不用去阿谀奉承、投机取巧,就可以在踏实做事的埋头苦干当中,达到创业之巅,这样的故事恐怕只有深圳才可以实现。”

今天的深圳,GDP已是2016年的近乎两倍,但内地化、内卷化现象也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存在,再加上高成本、土地有限等现实问题,难免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

要让更多“90后”“00后”依然选择在深圳实现梦想,要让全球范围内的科研人才、产业人才选择深圳,要做的还有很多。

除了6个90%的“创新密码”,深圳还有“五个不”——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

在坚定落实“五个不”的同时,深圳还应扶持企业引才,重点关注年轻人才,尤其是关注全球创新产业风口需要的人才。得青年者得创新话语权,深圳要让全球创新创业者在深圳无悔冲锋。

免租公寓和人才房只是引才的“钩子”,产业生态才是留才的“网”。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近期指出,片面地定义人才对一座城市发展是非常不利,一旦把更多资源投到“帽子”人才上去,那些没有“帽子”的人才就会缺少资金的支持。对人才的支持要“抓轻放老”,要抓住年轻人,要把大量的科研资金投入到年轻群体。

当下的深圳,还要让大咖成为超级链接者,吸引全球人才来深圳逐梦。

通过“引凤筑巢”,沈向洋、李泽湘、颜宁等已在在深圳设立独具特色的机构,引得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才加入,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做出探索。深圳还需要更多引更多“凤”、筑更多“巢”,让一流科研人才在深圳“无忧”逐梦。

当万千英才于南海之滨聚成创新强磁场,激荡出新时代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澎湃动能,深圳这座“创新之城”将更快更稳地突破能级跃升的临界点,升维为更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之城”。

——专家观点——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

深圳未来应是“全面创新之城”

注重“引凤筑巢”与“筑巢引凤”相结合

逐步迈向全球城市创新第一方阵的深圳,未来如何打造更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城”?

“创新之城”应该是“全面创新之城”。

目前,有很多人一提到深圳创新,就只想到硬科技。深圳“创新之城”的内涵不仅在于科技创新,更在于通过持续的政策支持、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引进和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领域的协同发展,构建一个开放、包容、高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努力攀登全球创新尖峰。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动力和引擎,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场景和需求,牵引科技创新突破。

深圳应打破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式,注重产业逆向牵引,开展需求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将科研活动融入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验证深度嵌入实际场景,推动技术迭代升级,重塑产业链技术路线与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水平。

发挥企业创新生态组织者的核心主导作用,与企业一起成长。

从科技创新走向产业创新,企业是核心环节和力量。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举措。

深圳要持续加强支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企业从单纯的技术应用者升级为创新生态的组织者,产学研合作从短期的项目合作转向持续的能力共建,引领科技推动产业、产业反哺科技良性双向循环。

为全球创新人才提供广阔逐梦舞台,与人才一起创业。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广阔舞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

深圳应注重“引凤筑巢”与“筑巢引凤”相结合,为人才打造最佳发展舞台,营造宜居宜业宜创的国际一流创新生态,集聚一大批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人才高峰,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南方+研究员 马芳

图片 朱洪波

编辑 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