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小米集团正式将其深圳国际总部“小米魔方”落子深圳南山区后海金融商务区,给深圳“总部经济”版图拼上了最新拼图。
就在“小米魔方”启用前的十几天内,围绕总部资源的新一轮“暗战”已悄然打响:在华东,百度旗下小度技术华东总部项目签约落地南京玄武区;上海最新一批集中认定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加速打造国际总部集聚高地。在中部,郑州也发布高含金量总部经济扶持政策,涵盖落户奖励、经营贡献等多个环节,最高单笔奖励金额达3000万元;在南边,海口江东新区总部经济区建设步伐也明显提速。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项目落地你追我赶,全国多城对“总部经济”资源的争夺已日趋白热化。
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深圳是否能在“总部经济”上继续领跑?对于坐拥多家巨头总部的深圳而言,十七年的政策沉淀与产业积淀或已为这座城市筑起了94.08平方公里的“护城河”。
在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总部经济正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据最新统计,中国总部经济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乎城市跃迁的“军备竞赛”。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所所长叶茂桂指出:“总部经济不仅是产业升级的风向标,更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前竞争已从单纯的政策比拼,转向产业生态的系统性构建。”
就在几周前,南京政策加码,继2023年提出最高1亿元的落户奖励基础上,配套了从研发补贴到跨境服务的全链条支持,甚至提出总部企业制造业项目“带方案出让”“拿地即开工”。这种“重金求贤”的做法并非个例。武汉最近也表示,通过“第二总部”战略,已吸引科大讯飞、金山集团武汉总部、迈瑞医疗全球第二总部基地等落地。
作为“长跑选手”的深圳,通过17年的政策迭代和产业培育,也构建起自己的“护城河”。目前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0余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近30家,经认定的市级总部企业数量近400家,包括沃尔玛、星巴克、杜邦中国等,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居全国前列。
如今,“总部经济”竞争已经进入新阶段。招总部、引外资并不是一味求大,这也成为新一轮共识;多地的政策逻辑已从重金吸引转变到精准匹配。武汉东湖高新区投促局相关负责人就曾透露,“现在的关键是看项目与产业生态的契合度,要落一子而活全盘”。
同时,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中国电子集团迁驻深圳,也体现“靠近产业腹地”的新选址逻辑。此外,包括跨境数据流动、国际人才便利化等制度型开放措施,正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一些业内专家也认为,单纯的政策优惠吸引力正在减弱,制度创新、产业生态、人才储备等综合因素越来越成为决定性因素。
“长期主义”,是深圳“总部经济”的一大布局逻辑。
在过去十七年里,深圳完成了四轮政策进化,并逐步构筑起了自己的“护城河”。当其他城市深陷“总部经济”争夺战时,深圳已悄然完成从政策引企到生态育企的转换。
回溯深圳“总部经济”的布局起点。2008年,深圳发布《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试行)》,并作为当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深圳将着力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来深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不仅首次系统构建了“认定标准 + 支持措施”的政策框架,更彰显了深圳“在更高层次融入全球经济”的战略雄心。
次年,深圳迈出实质性步伐,认定了包括招商银行、华为、平安人寿、万科、平安银行、腾讯等在内的首批180家总部企业,并给予政策支持。
2012年,深圳总部经济政策迎来首次升级。《深圳市鼓励总部企业发展暂行办法》在认定标准、奖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创新,特别是“市领导挂点服务”机制的建立,开创了政府服务企业的新模式。
2017年,随着《深圳市鼓励总部企业发展实施办法》的出台,深圳总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政策导向更加突出研发投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总部企业向规模化、国际化方向迈进。
2023年,深圳总部经济发展迎来重要转折。《深圳市推动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绘就蓝图,规划建设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40个集聚区。
这40块战略拼图奠定了深圳“总部经济”的棋局。
对比各地竞逐“总部经济”的方式,深圳的路径尤为独特:以空间重构的方式重摆棋局。
按照《深圳市推动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圳专门盘出94.08平方公里土地为“总部经济”专用。在外界看来,2023年的这轮政策升级已明晰深圳总部经济之“护城河”。
“全市一盘棋”是第一壁垒。
根据2023年发布的《深圳市总部经济集聚区布局规划》,按照“全市一盘棋”、全域发展的方式,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加速总部企业落户,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发展。
40个集聚区被赋予差异化使命:福田中心区聚焦金融与科技总部,南山 - 前海片区承载国际企业枢纽功能,而宝安、光明等区域则衔接“20 + 8”产业集群的制造链条。这种“全域覆盖、功能错位”的布局,使深圳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协同。
政策持续迭代是第二壁垒。
自2008年启动1.0版总部战略以来,深圳已完成四轮政策迭代。2023年市级《推动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普惠 + 专项”双层架构,而区级政策则呈现精准分野:前海对港资企业实行“认定标准打九折”,福田区对世界500强总部最高奖励1亿元,同时创新性地要求企业自用面积不低于60%,防止地产化倾向。
这种“市级定框架、区级做特色”的协同机制,避免了政策同质化导致的资源内耗。真正的“护城河”还在于生态吸附力。以大疆全球总部基地为例,其所在的西丽片区已自然聚集多家低空经济上下游企业,形成研发 - 测试 - 量产“半小时创新圈”。这种磁场效应源于深圳独特的要素配置能力。
同时,深圳多部门协同发力,持续加码总部经济支持政策。例如,深圳市投资促进局近日公示第九批跨国公司总部企业拟认定名单,深圳盈湃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上榜。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将享受资金支持及配套政策红利。
按照深圳“总部经济”发展蓝图:到2030年,建成高端产业汇聚、创新动能澎湃、人才高度密集的世界级总部经济高地,实现要素集聚力、全球运筹力与区域辐射力的全面跃升。
撰文:唐孜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