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带领,勒流黄连社区“四步工作法”织密防控网

匠心勒流  2025-07-29 06:30

“党员就是旗帜,支部就是堡垒,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才能赢得群众信任。”防疫期间,顺德区勒流街道黄连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萧国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据介绍,在市、区、街道的精心指导下,面对基孔肯雅热突发疫情,黄连社区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要义,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以“党委领航、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三级联动模式,通过“广泛宣传、及早发动、精准防控、重点排查”“四步工作法”,群策群力,构建起全方位防控网络。如今,通过科学部署与党群合力,社区形成了稳健战斗力,为基层疫情防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党委领航筑堡垒

用活用实“平急”转换机制

“四步工作法”织密防控网

在黄连社区,一套脱胎于登革热防控的“四步工作法”——广泛宣传、及早发动、精准防控、重点排查,往年早已织就一张严密的防控网。因此,社区内第一例基孔肯雅热病例发现时,这套应急预案迅速激活,正是这常态化与战时无缝衔接的机制,让社区在突袭中忙而不乱。

萧国松介绍,疫情警报一拉响,社区党委便第一时间启动预案。依托“141个小网格、29个大网格”的组织体系,线上靠党员群、志愿者群、妇联群等渠道精准传播,线下则由党员、居民代表、股东代表组成的党群先锋队,带头奔走,把防控要求送进千家万户,号召大家从自我做起,主动清理积水、垃圾等,从源头减少蚊虫孳生——这便是“广泛宣传”的实效。

早字为先,动字为要,是“及早发动”的核心。社区及时给村民派发防控告知书,引导大家主动报备。“前几天的社区第2例病例,就是患者的父亲主动上报给村居,说他儿子发烧了。”萧国松说,得知情况后,安排人员送患者去医院的同时,社区立刻锁定范围,对这个住户房屋的周边200米核心区紧急消杀,从中心到外围,再从外围到中心进行“双轮”消杀,尽可能在确诊前就把风险控制住,这正是“早发现、早处置”的生动注脚。

聚焦病例周边200米核心区,社区依托“一图五册”,即卫星图中,包含人口底数册、闲置屋底册、孳生地底册、重点场所底册、各村(社区)需完善工作人员具体分工手册,打出“外科手术式”精准防控。

200米核心区划分为13个责任区,每组2人专门负责不超过40户的排查、消杀和积水清理。而市政管理处日常巡查记下的台账——哪些是监控死角、闲置地、空置房,都成了精准定位隐患的导航图,让防控力量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例病例出现后,黄连社区便展现出前瞻性的防控意识,消杀工作并非只围绕病例出现的周边地区进行,而是迅速扩展到其他区域。在社区党委的安排下,工作人员对闲置房、冷巷等易孳生蚊虫的区域进行重点清理,甚至爬墙进入闲置房处理积水、消杀蚊虫,全力切断传播链条,真正做到了全域防控、全面发力。

“一个党员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是一个堡垒。”萧国松介绍,防疫过程中,社区组建起以本地党员、居民代表、股东代表为核心的小组长队伍,他们熟门熟路,带着志愿者组成“双人”排查组挨家敲门,确保排查不留死角、全社区覆盖。340名党员与89位居民代表并肩作战,正是“重点排查”里最坚实的力量。

这套源于登革热防控经验、并在实战中不断优化的“四步工作法”,实现了常态化巡查与战时应急的无缝切换,成为黄连社区高效阻击疫情的制胜法宝,更是黄连社区党委打造坚强堡垒的着力点。

头雁担当激活力

“双书记”冲锋在前

“群防群治”彰显新力量

一个坚强的党组织,背后往往站着一位冲锋在前的书记。而在黄连社区,有两位书记。防疫期间,黄连社区党委书记萧国松和第一书记李毅斌率先垂范,在勒流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始终以“第一责任人”的姿态,将组织的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

作为退伍军人,身为社区防控总指挥的萧国松总是身先士卒,带领党群突击队在各个防控节点,高效科学进行防控,社区消杀工作就是其中之一。

“消杀最累最脏,我是党员,也是书记,必须第一个上!”萧国松成为身背沉重消杀器冲锋在前的战士。当社区发现病例时,担心居民因为不理解不重视而不愿意配合进行消杀,萧国松带头入户消杀,“群众看到是书记,是认识的人,即使刚开始不理解也是更愿意配合的。”是否担心被蚊子叮咬有风险?萧国松直言顾不上那么多,社区和群众有需要,书记都要主动上。“自己不上,如何带动他人?”萧国松的行动,成为党员心中的一面旗帜。

而针对高墙阻隔的闲置房屋,锁打不开时,这位在2002年退役老兵的书记架起梯子,直接攀爬进入可能孳生蚊虫的院落清积水、喷药物。“消杀的时候,1天最起码要换四五套衣服,换了一套衣服后接着去。”回忆起萧国松带头防疫的场景,第一书记李毅斌也很敬佩。

勒流街道综合执法队队长李毅斌挂任黄连社区第一书记仅1个月,也快速进入状态,他以沉下去的务实作风,串联起各方力量,在疫情防控与社区发展的双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防疫初期,部分居民对防控措施重视不足,1400余户入户排查中,约50户存在抵触情绪。李毅斌迅速联动公安部门——借助公安队伍的权威性与群众信任感,通过耐心沟通释疑,多数居民很快转变态度,主动配合排查。“公安的加入,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不少,这就是多方协作的力量。”李毅斌如是说。

“防疫既要靠人力,更要靠科学。”面对疫情,李毅斌深知,专业指导是提升防控精度的关键。为此,他主动联动对接卫健办,邀请防疫专家下沉社区,为防控工作“把脉开方”。

“在村委会担任书记,不沉下身子是做不好工作的,浮在表面肯定不行。必须扎扎实实了解情况,找到问题所在并解决,群众才会信任你。”执法队涵盖执法、环保、绿化及交通统筹等工作,工作量很大,但李毅斌仍不忘社区工作的重要性,主动下沉,把不少的精力和工作时间放在村居。

挂任黄连社区第一书记以来,李毅斌和萧国松经常一起上门入户防疫,一起对社区内的闲置地进行检查,做到不漏一间,并根据检查情况查漏补缺。

两位书记的率先垂范,点燃了340名党员的战斗激情。

“跟着组织往前冲!”黄连社区第三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劳淇辉的话语朴实有力。作为党员先锋队的一员,已经73岁的他,经常带头逐户敲门,宣传防蚊知识、检查积水隐患。回到家中,他带头清积水、喷药剂、挂蚊帐,将防控意识融入生活日常。他的行动带动邻里亲友,茶余饭后的闲聊也成了防控经验交流场。党支部微信群内,村民们积极分享妙招,群策群力拧成一股绳——89位居民代表与党员并肩,让“群防群治”从口号化作社区每个角落的生动实践。

从网格化管理到科学消杀,从书记带头到全民参与,黄连社区以疫情防控为契机,深化了“平急两用”的基层治理模式。这一实践,为其他地区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鲜活样本。

编辑 黄逸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