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监测+联动消杀”双防线!天河区筑牢市民健康屏障

作者 郭苏莹 2025-08-02 06:31

盛夏时节,蚊虫孳生进入高峰期,蚊媒传染病防控成为守护市民健康的关键一环。8月1日,记者获悉,天河区率先探索构建“闭环监测+联动消杀”双防线体系,通过科学化监测网络与立体化消杀机制的无缝衔接,为全区居民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蚊媒防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的转变,更以“全链条闭环、全方位覆盖”的特点,成为城市公共卫生精细化管理的生动实践。

四级闭环管理:让蚊子“无处遁形”

“从卫健局的统筹调度,到街道的落地整改,我们就像给蚊子装上了‘追踪器’,密度变化、孳生点位都能实时掌握。”天河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比喻,道出了四级闭环管理的核心优势。

在日常监测中,380余个监测点如同分布在全区的“哨兵”,每月对居民区的楼道积水、公园的草丛角落、学校的操场绿化带、建筑工地的临时积水区等8类重点环境进行“体检”。区卫生健康局与街道疾控力量组成的巡查队,采用“常规监测+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既记录标准监测盒中的蚊幼虫数量,也用手机APP实时上传积水容器位置、周边环境照片等细节信息,形成可视化的蚊媒分布热力图。

更精细的是社卫机构的“全覆盖监测+重点复核”机制。以石牌街道为例,社卫中心医护人员每周携带监测工具包,对辖内12个居委会的187个重点区域进行排查,周一完成全域扫描后,周三针对上周密度超标的3处工地、2个老旧小区开展二次复核,结果当天通过区政务协同平台推送给街道。“上周发现某小区地下室排水沟有蚊虫孳生,街道当天就联合物业清理了淤泥,加装了防蚊网,这周复核时密度已经降到安全值以下。”石牌街道公共卫生负责人介绍道。

街道层面的整改则体现了“靶向治理”的智慧。根据监测数据,天河南街道曾对辖内3处中风险点位实施“举一反三”整治,除了对点位本身进行成蚊消杀,还组织志愿者对周边500米范围内的商铺后巷、居民阳台花盆托盘进行逐户排查,3天内清理各类积水容器237个。而区卫健局的风险评估会每天召开,结合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学校开学等节点信息,提前划定下周重点防控区域,让有限的防控力量用在“刀刃上”。

区街联动消杀:从“各自为战”到“协同攻坚”

“每周五下午,小区里总能看到穿着防护服的消杀人员,公园的广播也会提醒大家暂时避开,这种常态化的消杀让我们很安心。”住在猎德花园的居民李阿姨的感受,正是天河区日常消杀成效的缩影。

在日常防控中,“周五统一灭蚊行动”已成为全区共识。各街道组织的专业消杀队伍配备了电动喷雾器、热烟雾机等设备,对公园的灌木丛、工地的临时工棚、居民区的地下车库等“蚊虫重灾区”进行全覆盖作业。更关键的是“源头治理”——消杀人员会同步指导物业清理天台积水、疏通排水沟,对居民家中的水生植物推荐使用防蚊网,从根本上切断蚊虫孳生链条。区爱卫办的督导则坚持“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原则,随机抽查消杀点位的药物残留、积水清理情况,确保每一次作业都不走过场。

应急消杀时,“1+5+21+N”机制便展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1支区疾控专业消杀队是‘尖刀班’,负责疫点核心区的规范处置;5支区级PCO(有害生物防治)队伍是‘主力军’,配备大型消杀设备可快速覆盖大范围区域;21支街道消毒站队伍熟悉属地情况,能精准对接社区需求;而N个社会力量则像‘毛细血管’,物业保安、企业后勤、社区志愿者都能参与进来。”区卫健局爱卫科负责人解释道。

这种“分级处置”模式既保证了专业度,又调动了社会力量。正如员村街道消毒站站长所说:“以前消杀靠街道单打独斗,现在企业、物业都主动加入,不仅效率提高了,居民的参与感也更强了,毕竟,守护家园的健康,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从380余个监测点的实时数据,到“1+5+21+N”机制的快速响应,天河区用系统化思维破解了蚊媒防控的难题。这套双防线体系不仅有效降低了蚊媒传染病风险,更成为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南方+记者 郭苏莹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