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何镜堂:“我的生命跟建筑事业连在一起”

南方+  2025-07-13 08:00

从深圳科学馆,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再到极具现代岭南风貌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馆……他生动记录着行进中的中国不断走向复兴的坚定自信,也打破了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荣誉。

00:48

全国道德模范何镜堂:“我的生命跟建筑事业连在一起”

提起何镜堂,就不能不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大红外观、斗拱造型,中国馆雍容大度、典雅端庄的形象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盛世中华、鼎力东方的时代风貌。

这是何镜堂的得意之作,仅仅外观颜色的选择就耗费了十个月之久。为了给中国馆披上合适的“红外衣”,让整体造型效果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照下都保持统一,已届古稀的何镜堂甚至需要一天跑三个城市,深入实地考察,和设计团队反反复复地研究,制作各种各样的样板,才确定最终的颜色和材质。前后10个月的来回奔波、反复打磨,只为展现那一道最靓丽的“中国红”。

何镜堂认为,建筑的最高层次是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长期一线实践,他创造性地提出注重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融合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创新道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他还努力搭建渠道“走出去”,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建筑的声音。近些年,何镜堂在哈佛大学等国际名校开讲座,前往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办建筑作品展,加深了国外建筑界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与认同,提高了中国建筑的国际声誉,有力推动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品牌走向世界。“要让他们知道,原来中国还有一大批这么好的建筑。”何镜堂说。

传承、发展中国建筑事业,同样是何镜堂的强烈心愿。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创院元老,历经数十年的教书育人,何镜堂早已桃李满天下,不少学生成为全国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的骨干力量。

平时,何镜堂的办公室就像是“专家门诊”,时常会看到学生在排队等候老师给他们的设计方案“把脉”。“老师一看见好的建筑就两眼放光,一讨论方案就来精神。”说起导师何镜堂,学生们总会提起他对建筑的“痴迷”。何镜堂很注重培育学生随时随地动手动脑的能力。上课时,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聚会时,他要求学生勘察房间结构并徒手画出来。没有尺,就用手、脚和双臂丈量。

耄耋之年,何镜堂仍奔走在建筑创作和人才培养的一线,他说:“学无止境,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寻找各种机会去实地考察和研究建筑,这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当被问起建筑师的事业是否有想过退休时,何镜堂给出了坚定的回复:“没有。因为我的生命跟它连在一起了。”

南方+记者 汪棹桴

编辑 张梦圆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