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空隧道”中感受苗族文化、挥挥手掌就能“绘”出广州繁花……日前,一场融合了“当代科技+民间美学”的艺术展在暨南大学四海艺术空间开幕。
展览主题为“造物有道·创意无界”,由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主办,集中展出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五周年的成果。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培训计划的学员们分别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广州、珠海、北京、贵州、景德镇、汝州等地,既有新锐设计师,也有非遗青年传承人。在这次展览中,他们运用属于年轻人的方式,创新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展览现场,青年设计师们创意频出。
走进搭载VR交互装置的“时光隧道”,一位身穿民族服饰、唱着贵州侗族大歌的虚拟少女便会缓缓出现。公众可以与之对话,感受贵州苗绣的魅力。
搭载VR交互装置的“时光隧道”。
搭载VR交互装置的“时光隧道”。
作品的设计师肖高凡来自北京,是创意100项目的第五届学员。她回忆,当年在贵州村寨调研苗绣的经历,让自己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文化不是符号,而是生活”。如今,她试图用设计,来重新讲述这些生活的故事。
肖高凡。
肖高凡。
展厅另一侧,一处潮牌球鞋展区吸引不少人驻足。该作品名为《土酷计划》——展出的并非真正的球鞋,而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艺术器物。
何大智用陶土对话潮流文化。
何大智用陶土对话潮流文化。
“这是一次用陶土对话潮流文化的创作实验。”来自中山的青年设计师何大智介绍,在当代社会,传统陶瓷工艺不必拘泥于“古典”。因此,他以“土”之本能,对“酷”进行了一次重塑与定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这项传统技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设计师许栋樑则以贵州黔东南麻江县河坝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绕家枫香染技艺为灵感,带来“绕言绕语”系列时装。泥鳅纹、太阳纹、鸡纹、植物花卉纹样……他将绕家染织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与青花瓷意象巧妙融合,再通过印花、刺绣、激光切割等工艺,呈现出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艺术美感。
现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学员的探索与思考。不少作品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元素,展现出“科技赋能传统”的可能路径。
让青年成为文化激活者
在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看来,青年设计师不是文化的“搬运工”,而是激活者、转译者、创新者。
陈平。
陈平。
五年前,暨大启动创意100项目,鼓励青年群体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如今,该项目已走过广州、深圳、珠海、丽江等地,邀请30余位来自创意设计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授课,并组织“地方文化采风”“非遗再设计实践”“设计驱动乡村振兴”等主题工作坊,引导学员在田野中汲取灵感,在创作中回应时代。至今,已培养了109位青年创意设计人才,成为粤港澳文化创新的“种子力量”。
作为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何大智从小在泥巴堆中长大。加入创意100项目后,他感触很深。
“这里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动起来’的实践平台。”他说,在一次次实践项目中,大家明白了设计的力量不仅在于“美”,更在于它能连接人与人、唤醒记忆、激活在地、回应社会。青年是传统与未来之间颇具创造力的桥梁,应当担起责任,让传统文化被看见、被理解、被喜爱。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信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青年是最鲜活的力量。”陈平表示,希望通过创意100这个育人系统,激发更多青年对文化的热情、对社会的责任、对未来的想象。
她透露,未来该项目还将拓展与港澳高校的联合培养机制,并与国内外知名设计院校、文化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网络,推动优秀学员作品与创意成果走向世界。
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通讯员 李伟苗
拍摄:南方+记者 张冠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