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医科普】基孔肯雅热预警!这种“蚊子病”已逼近,和登革热不一样!

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 2025-07-16 18:12

  近日,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的蚊媒传染病,疫情呈现聚集性上升趋势。这种疾病通过“花蚊子”传播,高发于炎热潮湿的夏季,如果缺乏防护意识,一旦被叮咬感染,可能会经历高烧剧痛、皮疹不适等病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那么,基孔肯雅热到底是什么?感染后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科学预防?一起来深入了解。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靠伊蚊(就是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叮咬传播。

  发热、关节痛、皮疹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7天,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人感染后,潜伏期1~12天,通常3~7天出现症状。发病后一周内患者血液中含有病毒,这时可能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给他人。

  目前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110多个国家已发现基孔肯雅病毒,如今该病借助气候变化与跨国旅行快速扩张版图,我国口岸也持续面临输入风险。


感染了基孔肯雅热有什么症状?

  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那滋味可不好受,身体会出现这些症状:

  1、高烧急袭

  患者体温可迅速飙升至39℃甚至40℃以上,体温持续高烧不退,就像身体里有个“小火炉”熊熊燃烧。

  2、剧痛缠身

  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关节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浑身疼得就像被人使了“酷刑”,特别是手脚的小关节,疼到让人走路都打颤,要知道“基孔肯雅”的含义就是“屈曲如被折断”,描绘了患者因剧痛而弯腰的姿态。

  3、皮疹显现

  高烧数天后,过半患者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

跟登革热症状相似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就产生了一种熟悉的感觉,怎么越说越像广东的头号大敌——登革热呢?!

  是的,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初期都有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容易混淆。

  不过,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1、清除蚊子“老巢”

  翻盆倒罐:对于房前屋后、阳台或窗台等露天场地的饮料罐、食品盒、玻璃瓶、水桶、花盆托盘等各种能形成积水的容器,及时清除丢弃或翻倒过来,防止积水。

  植物换水:水生植物定期换水洗瓶(每星期至少1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电器积水:及时清理空调、饮水机托盘等积水。

  填平坑洼:填塞竹筒、树洞,废弃轮胎打孔或遮盖防积水。

  2、做好个人防护

  在家时安装纱窗纱门,阻挡蚊子进入室内,睡觉时使用蚊帐;

  居家发现有成蚊时,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杀虫气雾剂、蚊香、灭蚊片等卫生杀虫剂、电蚊拍等灭蚊工具。

  在户外活动时,建议穿长袖长裤预防蚊虫叮咬,也可涂抹驱蚊剂,以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

特别提醒

  从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回来后,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

来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东疾控微信公众号

编辑:顾宇茜

校对:陈如碧

审核:刘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