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生理性起搏”手术,让88岁患者心跳延续

作者 王谢思齐 2025-08-01 15:11

近日,云浮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功为一名88岁患者实施该院首例“生理性起搏”手术,不仅填补了该技术在云浮地区的空白,更标志着该院心脏起搏治疗水平迈入更精准、更符合人体生理、效果更优的新阶段。

88岁的黄奶奶因为时常感到头晕、心慌、气促,来到云浮市人民医院中医科调养。就诊过程中,医生发现她的心率不到40次/分,且药物一停心率就下降,便建议她转入心血管内科治疗。

“心脏像电路一样,导丝一生锈,就会导致房室阻滞。”云浮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嘉莹说,黄奶奶的心脏彩超显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电路故障”,左心室的电线“短路”(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这意味着她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来帮助心脏规律跳动。

是否接受手术?黄奶奶及家属也曾犹豫过,因为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手术可能存在风险。倘若不接受手术,一直药物维持,疗效有限,心率无法达到正常水平。

最终,黄奶奶选择接受了“生理性起搏”手术。云浮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廖尚宇介绍,传统的心脏起搏器像是一位“外行指挥”,虽能保证心跳次数,但容易导致心脏左右两边、心房心室之间收缩不协调的问题,可能会增加心衰、房颤等风险。而此次实施的“生理性起搏”技术旨在通过模拟心脏天然跳动方式,使起搏后的心跳最大程度接近健康心脏的自然节律。

手术效果立竿见影。原本一直平卧在床的黄奶奶,手术当天就可以坐起来吃饭,甚至还能下床走路,术后3天便出院了。医生介绍,手术让患者的心脏重新回归接近自然、协调的跳动节奏,心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据悉,“生理性起搏”是指医生在为患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时,采用接近心脏正常电生理活动的起搏器植入方式。该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是起搏电生理学界一颗新星。新技术的开展离不开学科专家们的艰难探索,也离不开学界内的交流学习。

“这次新技术的突破也是省高水平医院建设以及云浮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政策的成果之一。”陈嘉莹说。2023年她通过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政策来到云浮市人民医院,随后到对口帮扶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修,掌握了“生理性起搏”手术,才有了这次成功施行的案例。

前不久,当选广东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青年委员的陈嘉莹,还以讨论嘉宾的身份参加了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医师分会年会,与多位专家进行学术研讨,进一步提升云浮地区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能力。

廖尚宇表示,云浮市人民医院此次“生理性起搏”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云浮地区受心律失常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更佳的“心”选择,也为该院在心脏起搏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该院将继续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守护健康心跳的新希望。

南方+记者 王谢思齐

通讯员 云医轩

编辑 刘晓维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