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这个空心村,凭啥吸引2000多名创客?|南方深读

南方深读 2025-07-17 07:30
03:46

广东这个空心村,凭啥吸引2000名创客?

菜苗破土生长,33岁的乡村创客、河南人马禹也逐渐扎进了塘口墟的土地。

“来家里吃饭……”马禹每次骑单车进村,都有村民喊话,他也常把自种的新鲜蔬菜分给邻里。

每天清晨,马禹在田间打一套八段锦,到集市吃完早餐后开始每天的工作,傍晚时分,或漫步于田间地头,或与伙伴们小酌闲聊。

马禹说,塘口墟让大家感受到松弛的氛围,这里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艺术团队,大家开启了全新的生活,这种状态太好了。

谁能想到,江门开平塘口镇塘口墟,这个一度仅剩9户人留守的空心村落,目前竟有2000余名“新塘口人”在此扎根

“以前都是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静悄悄,哪像现在各地创客游客进村。”在塘口墟生活了一辈子的温婆婆说,从未见过村里像现在这样。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近三年塘口镇新增初创企业372个,带动超2000人就业创业,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

乡村振兴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愿意扎根在乡村里带来活力的年轻人。

日前,塘口墟的巨变得到中央文明办、广东省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塘口墟“IE公社”文明乡风创新建设也被省文明办在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上点赞推介。江门以塘口为试点,探索的“塑形”与“铸魂”并重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成为广东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注脚。

 “被看见”的塘口墟 

这个曾经沉寂的“空心村”,如何吸引到游客的关注焕发活力?


塘口墟,曾是塘口镇政府的驻地中心。据1932年《开平县志》记载,该墟始建于清光绪初年,逢五日、十日为墟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墟里两层高砖木结构的店铺陆续增加,还建成了5层高的碉楼以义楼,作典当铺金库使用,华侨捐资兴建阅书报社,福民医院、剧场、邮局等公共设施落成,繁华一时。

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汇畅通,商户纷纷扩建增建店铺,仅茶楼酒馆就有3家。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塘口墟逐渐萧条,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村内人口外流严重,2010年前后仅剩9户留守,成为“空心村”。

“一到晚上,外面路上都是野狗在游荡”卓益顾问乡村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世游回忆刚来塘口墟时的景象。

最早,是这里的侨乡文化吸引了一部分做建筑设计、乡村规划的年轻人。

“90后”青年李继津是最早来到塘口的设计师,在他看来,碉楼呈现出不同建筑语言、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虽然建筑旧,但很有设计感,有做建筑改造的潜力。

江门当时正计划深度挖掘塘口镇的侨乡文化、碉楼文化、生态文化三大特色资源,打造“塘口记忆”文化IP,通过支持祠堂修缮、非遗活化等方式,放手让年轻人参与其中,这为有想法的“新村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里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在这里做乡村社区项目,还共享周边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加上地方政府与华侨都愿意把项目交给一线青年来实践,这是难得的机会。”塘口墟有历史感的建筑“抓”住了李继津的眼球,他曾参与塘口镇仓东村的改造,从那时起就产生了扎根于此的念头。

在塘口镇的支持下,李继津与合伙人租用当地旧五金厂、钟表厂、旧邮局三栋共2100平方米的建筑,将原本蛛网密布的旧工厂改造为干净时尚的“塘口空间”。

几年前从广州来到塘口工作后,刘世游团队便提出打造配套设施、增长游客停留时间的计划,运营当地的人才饭堂、青年小酒馆等,让来到塘口放松的青年有短暂的停留空间。

如今,与李继津、刘世游一样到塘口进行乡村建设的,还有民宿开拓者谢沃根、留学归国的乡村建筑师陈国栋等一大批年轻人。

青年在塘口镇自由成长,也为塘口镇增添活力。

 “碉楼办公”很新潮 

在当地改造后的老碉楼办公,创客用这个卖点吸引全球设计订单。


沉寂的村庄因年轻人动手改造而生机勃勃,传统的古村也在保护中活力焕发。

塘口墟发展文旅,本就有地理位置的加持。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所在地,距离自力村等旅游景点仅一两公里距离,到广州车程2小时。

塘口镇党委书记黄巧娜介绍,塘口镇采取“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托管模式,做好古旧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在与年轻设计师充分沟通后,就让他们放开手脚进行活化改造,重塑乡村空间价值。

成功活化一批建筑后,当地政府请来了更多设计师参与其中,并成立了“乡村风貌委员会”,“新村民”参与村镇规划,所有村里的老楼要进行外立面改造的话,需要这个委员会同意,设计师和村民代表一起为乡村风貌“把关”。

2022年,专门从事乡村在地实践、乡土建筑营造的無名营造社受当地政府邀请到塘口开设工作室,他们把办公地点搬进了改造后的老碉楼里,也参与到村历史建筑的设计。

碉楼、旧粮仓、老祠堂等历史建筑本身就是“自带流量的IP”。無名营造社的一位设计师说,無名营造社将工作室设在改造后的老碉楼,既以“碉楼办公”为卖点吸引全球设计订单,又通过参与碉楼修复项目深挖建筑文化历史,实现双向赋能。

“不仅美,而且实用”,随着一栋栋老楼被活化改造,塘口墟的建筑空间变多,功能性也得到增强,到塘口墟发展的年轻人也不局限于建筑设计师,业态越来越丰富。

2023年,先锋书店华南首店在塘口墟开业,这家书店利用塘口废弃的粮仓设计改造而成,“废墟重生”的故事吸引了不少文学青年前来“打卡”。其空间设计保留粮仓的原始结构,让年轻人在阅读时能触摸到乡村的历史肌理。

2025年,塘口镇第20家精品民宿开业,历史建筑从“闲置资产”转变为“文化地标”。

在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建设的同时,江门市委宣传部还在闲置文化空间等打造了“无负今日书房”,构建“书店+书房+社群”的文化生态,为游客提供乡村阅读体验,搭建起村民家门口的文化阵地与精神家园,让文化惠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留住更多“新乡人” 

为了留住年轻人,塘口墟着重打造乡村环境和社区氛围,提供一个“理想家”。


在塘口墟的年轻人,得益于美丽乡村的“形”和文明社群的“情”,过上了理想的生活,这里的自然环境优美、工作环境“不卷”,身边还有志同道合的伙伴。

他们不少人从事设计、写作等工作,不需要在固定的地点上班,还有一部分从事乡村文旅工作,这里给了他们不小的市场空间,形成了乡村创业创新的“六有”生态——有活干、有钱赚、有戏看、有友伴、有家归、有奔头。

这种生态在当下精准击中年轻人对“稳定与自由”的双重需求。

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青年,既能在先锋书店找到灵感,又能通过“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获得资源;做研学导师的村民转型者,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这种“不牺牲生活品质的事业发展”,让塘口成为年轻人心中“比城市更生活,比乡村更有机会”的理想选择。

在塘口开陶艺店的梁丹凤说,塘口聚集了大批青年创业团队,这里的孵化基地和公共资源都给创业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依托塘口文化资源禀赋,江门市委宣传部在这里推动打造“数字文化小镇”。

5月中旬,当地制定发布《塘口“IE公社”建设计划》,推出乡村共享办公空间、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网络影视“梦工厂”,对外招募“一根网线联天下”的程序员、设计师、电商人员以及文艺创作者等“无界创客”。

笔者在塘口墟随机采访了多位从外地来此发展的年轻人,在他们眼里,塘口墟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在于美好的乡村风貌以及令人感到舒适的社区氛围。

一位入驻的青年创业者表示:“这里既有侨乡文化底蕴,又有数字化支持,是理想的小成本创业试验田。”

“‘IE公社’巧妙融合政治引领与青年情怀,构建‘有理想、有生活、有收益’的发展生态,为文明社区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期待其在解决问题中持续进化,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活力引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精神文明研究院组织团队到塘口调研,该院副教授王兴辉这样评价。

为了让文明新风浸润日常,江门、开平两级文明办以塘口为阵地,贯彻落实广东省委宣传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开展“十个一”示范工程,培育文明乡风,改善农村面貌,助力乡村振兴,精准引导在地青年打造“自在、自娱、自助、自治”的新型乡村青创生态。

为了吸引年轻人,塘口墟在社区文化上下了不少工夫。

在塘口墟的党群服务中心,每天都有各色各样的文化活动。墟里的“塘口空间”团队自发坚持多年策划举办音乐会、市集活动,培育出“七夕等圩”品牌活动,每年吸引5万多游客和周边居民前来“赶圩”。

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江门市委宣传部创新打造了契合年轻人口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Yeah(夜)集”品牌活动IP,为在地年轻人提供了更多互动交流、学习充电的平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这里轮番上演。

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充盈乡村文明场域,也成为“新乡人”扎根塘口的精神依归。

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姚笛表示,塘口镇是一个既旧又新的小镇,一方面有着众多非遗和古建筑,另一方面像先锋书屋、艺术公社以及特色民宿等都展现出艺术感和设计感,这里有许多故事可挖掘,能为创作者提供各类题材的切入点,正在合作创作关于江门碉楼的短剧,内容涉及当时的历史、碉楼建筑以及华人出海等方面。

暨南大学教授刘义强说,塘口墟将百年侨乡通过“文化复兴”转身成了青年创客聚集地,当地可以结合丰富的侨乡建筑、景观、文化和全球联系网络,打造展示中国乡村振兴成就的全球青年研学和实践基地。

塑形又铸魂,乡村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成为青年心中的“诗与远方”,广东正在写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答卷。

 延伸 

暖风唤来燕归乡 

随着塘口墟越来越旺,受益的不仅有“原乡人、新乡人、旅乡人”,还有“归乡人”。

“在我小时候,亲戚朋友的首选都是出国。”作为土生土长的塘口人,吴碧瑶对侨乡的移民传统深有体会——正是绵延百余年的“出海潮”让塘口成为最早出现乡村空心化的区域之一。2018年11月,吴碧瑶辞去广州的工作返乡,成为塘口墟的一名专业社工,之后成为塘口墟社区的居委会主任。

这8年里,吴碧瑶看着村里建起路灯、道路硬化,原有建筑被改造盘活,村庄开始有人回流。

最先回归的是银发养老群体,接着,中青年人发现村里的老房子成了“香饽饽”,租售价格节节攀升,不如回来创业。

最典型的当属“文记煲仔饭”,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从最初门可罗雀到成为村内地标,老板说:“以前在外打工攒钱,现在守着老家的老房子,靠侨乡味道就能致富。”

随着外地青年和游客越来越多,当地村民的收入显著提高。吴碧瑶说,现在光是停车场收入,就是此前村集体收入的数倍。

咖啡师梁艳芬从澳门返乡,在塘口墟开了一家“半分”咖啡店,她把开平的特产腐乳融入到咖啡设计中,让更多游客通过咖啡了解她的家乡。不仅把带有家乡味道的咖啡卖给了游客,她还“让全村人都喝上咖啡”。

和梁艳芬将开平腐乳融入咖啡一样,塘口墟的创客们通过“在地文化+现代表达”实现差异化,文创店主开发碉楼模型、侨批(侨汇凭证)主题文创,让游客带走 “可触摸的塘口记忆”。

这种“不割裂传统、不拒绝创新”的文化态度,让年轻人既能找到创作灵感,又能实现商业价值。

撰文:张笛扬 李维康 黄绍侦

统筹:胡念飞 王会赟 朱伟良

剪辑:南方+记者 万稳龙

设计:张文越


编者按:

守住生态和文化,古村焕发新活力。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蹲点一批广东“宝藏古村”,见证其在生态文化双驱动下美丽蝶变的过程,记录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而新的发展动能涌入,也在推动古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幸福样板,它们也是广东近年来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栏目统筹:伍青 何雪峰

编辑 何雪峰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