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名在高陂镇某工地干活的建筑工人为追讨欠薪辗转多部门无果时,他们未曾想到,走进大埔县综治中心仅24小时便拿回欠薪。
这背后是一场县域治理的深层变革。综治中心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重要载体。大埔县打造“1厅2庭15室”一站式枢纽,以“8+14+N”协同机制破解“九龙治水”困局,让群众诉求“进一门、跑一地”即可解决,走出了一条整合资源、智慧赋能、多元共治的县域善治新路。
群众到大埔县综治中心反映诉求。刘文烽 摄
群众到大埔县综治中心反映诉求。刘文烽 摄
基层安则天下安。接下来,大埔县将持续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不断完善机制、提升效能,将其打造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终点站”和社会治安防控的“桥头堡”,让“有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每一项群众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办得好”,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书写县域善治答卷。
力量重构
从“九龙治水”到“一中心统揽”
走进大埔县综治中心,公、检、法、司等部门的服务窗口有序排列,功能区划分清晰,办事流程一目了然。对于办事群众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便捷”——曾经需要辗转多个部门、耗时费力的难题,如今在这里找到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综治中心群众接待大厅,“一个窗口”全量受理群众诉求。刘文烽 摄
综治中心群众接待大厅,“一个窗口”全量受理群众诉求。刘文烽 摄
群众王先生对此感触尤深。去年,他在网上购买课程后,机构仅开课三天就失联。为了退回3万元学费,他辗转多个部门反映诉求却屡屡碰壁。“没想到来了综治中心,各部门协同发力,一次性就解决了问题,真是来对了地方。”王先生的经历,正是大埔县破解基层治理“九龙治水”困局的生动缩影。
过去,面对复杂多样的基层矛盾纠纷,群众往往“投诉无门”或陷入“部门迷宫”,小问题拖成大隐患。如何打通堵点,让群众反映诉求“有门路”、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大埔县的关键一招,便是整合资源力量,推进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打造“一站式”综合枢纽。
今年,经过重新优化选址,大埔县综治中心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大院内打造了1300多平方米的实体化阵地。这不仅补齐了原有阵地建设和功能室设置不够规范的短板,更是治理力量的重构升级:中心高标准打造“1厅2庭15室”功能空间,配齐一站式多元服务硬件;创新构建“8+14+N”进驻模式(8家常驻单位、14家按月轮驻部门、N支按需随驻力量),组建起一支涵盖法律、调解、心理等领域的专业服务队伍。其目标明确——打造全市“县级综治中心标杆”,为县域基层治理现代化探路。
综治中心设置多元化解区,配置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法律监督等功能。刘文烽 摄
综治中心设置多元化解区,配置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法律监督等功能。刘文烽 摄
“入驻单位覆盖了群众日常诉求的方方面面。以往,群众反映问题流程繁琐,涉及多个部门时往往需要来回奔波,效率低下。”大埔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变革的核心,“如今,变‘九龙治水’为‘一中心统揽’,多部门协同办公,群众只需‘进一门、跑一地’,问题处理自然高效顺畅。”物理空间的整合与力量配置的重组,正是大埔县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两条腿”并进。
效能跃升
机制创新催生“化学反应”
王某的退费纠纷,成为检验综治中心运行效能的试金石。这位市民因某培训机构卷款失联,辗转多个部门维权无果后走进县综治中心。中心综合窗口受理后登记其诉求,并与涉事入驻窗口研究,因当事双方未同时在场无法进行现场调解,约定待市场监管及公安机关找到涉事机构负责人后,再通知其到现场调解。
针对王某反映的诉求涉及多个部门,综治中心立即启动“1+5+N”会商机制,全面分析事件性质,核实证据,明确由市场监管局牵头、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门配合,初步制定调解方案,并做好调解准备。
找到涉事机构负责人后,按照约定时间,“三官一律”及涉事的县市场监管局“1+1+N”专班(1名窗口受理人员+1名分管领导+N名业务骨干),组织涉事双方开展综合调解,推动达成和解,当事人成功退回课程费3万元。
更关键的“化学反应”在后续显现:中心通过该案推动类案处置,为其余13名涉事群众追回6.3万元课程费,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从个案高效化解到类案系统治理,背后是严谨的制度化流程支撑,推动综治中心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行”转变。该县制定《大埔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制度汇编》,以分流交办、会商研判、督办问责等20项机制构建闭环体系,扭转了过往“部门推诿、程序空转”的困境。
“完善的机制让物理整合产生了化学反应。”县委政法委负责人举例道,“比如部门职责清单、人员管理办法等,相关部门难用‘不归我管’推责,工作人员少了办事效率低下、工作作风松懈等情况。”
数据印证着效能跃升:自3月份实体化运行以来,县综治中心累计接待来访群众169批295人次(受理矛盾纠纷31件、信访事项100件,法律咨询类事项36件、法律援助1宗,诉讼服务调解1宗),召开会商研判会议15次。尤为亮眼的是纠纷化解效率:先行调解成功34件,按时办结75件,调解办结率达83.21%,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大埔县织密人民群众“幸福网”,图为县城航拍。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大埔县织密人民群众“幸福网”,图为县城航拍。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流程图
“一窗受理”
群众接待大厅“一个窗口”全量受理群众诉求,精准甄别分流至职能部门
多元研判
中心建立“周例会”“月研判”、复杂矛盾“1+5+N”会商机制(县综治中心牵头,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和信访5部门联动,N个关联单位协同)
调解优先
相关部门及时响应“中心吹哨”,在调解优先方面,中心推行一般诉求即时调、复杂诉求专业调、跨部门问题“五方联调”(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人民调解)。构建“调解+仲裁+诉讼”递进式解纷路径,对经部门及相关工作力量调解不成功的,可通过中心“金牌调解员工作室”预约调解;对综合调解后未能和解的,通过中心专业功能室开展仲裁、行政复议、速裁快审等,“一揽子”调处化解
闭环督办
依托“粤平安”平台,建立矛盾纠纷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实时督办”,推动矛盾纠纷统一编码、准确录入、有序分流、闭环管理,形成“综治中心程序性推进、办理部门实质性化解”工作格局
■一线实践
上下协同筑起“平安前哨”
在三河镇汇城村古榕树下,网格员周世祥正主持一场特别的议事会。村民提出“池塘路基雨天积水”“榕树下添置棋桌”等诉求,镇村干部现场记录,这是该镇“榕树下议事”制度的日常剪影。
“网格员就是基层治理的‘前哨兵’。”周世祥说,“我们变‘事后调’为‘事前疏’,用现场调解、共断公道等方式,把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大埔县综治中心汇聚“粤平安”“雪亮工程”等公共安全视频数据,打造横向贯通、纵向协同的“智慧中枢”。受访者供图
大埔县综治中心汇聚“粤平安”“雪亮工程”等公共安全视频数据,打造横向贯通、纵向协同的“智慧中枢”。受访者供图
从榕树下到县级综治中心,一条数字化治理链正在贯通。县综治中心汇聚综治视联网系统、“粤平安”“雪亮工程”等公共安全视频数据和12345、110接处警系统等矛盾风险数据,打造横向贯通、纵向协同的“智慧中枢”,推动跨部门信息互通、任务联办、成果共享,实现县镇村三级风险“一本账”,指挥调度“一张网”。
全县551个网格、777名网格员化身治理神经末梢:他们既在走村入户中摸排重点人群动态,又通过平台承接巡查任务,让群防群治精准落地。
数据印证治理效能:今年来,各镇综治中心录入“粤平安”系统矛盾纠纷609件(办结率99.01%),受理公安部门移交“非警务矛盾纠纷事项”291件(办结率98.97%),受理12345等平台转办矛盾纠纷2416件(办结率88.78%)。领导干部开展“围屋家访”758人次,推进解决问题154个。全县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10.58%、29.36%。
“过去风险层层上报易延误,现在村网格发现苗头,县平台直接派单到责任部门。”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治理模式正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管控”。通过分析网格上报数据,中心定期做好风险隐患研判预警,综合采取预防措施。
■名片
大埔县综治中心:“一站式”综合枢纽
场地建设规范化。规范整合“综治中心、群众诉求综合服务中心、警务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六大中心功能,合理设置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三个功能区,配置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法律监督等功能,打造“1厅2庭15室”,配齐硬件设施,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多元服务。
人员配置专业化。健全中心组织架构,成立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专班,政法单位、信访、人社等8个重点部门按责常驻,住建、民政等14个行业部门按月轮驻,多个涉事部门和社会力量按需随驻,构建“8+14+N”进驻模式。各进驻部门组建“1+1+N”业务专班(1名窗口受理人员+1名分管领导+N名业务骨干),择优选派63名业务骨干入驻,依法高效处置职权范围内矛盾纠纷。组建78人调解人才库和10人“金牌调解团队”,推动劳动争议、婚姻家庭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进驻中心,联动心理咨询师、法学会法学专家等第三方社会力量随叫随到,为群众提供全面、专业的综合调解服务。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马吉池
通讯员 张璐 罗文燕 刘文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