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江镇距离河源市区80多公里。由于地处库区,交通不便,半江镇85%以上人口已外迁。过去,医保报销等10分钟能办妥的事项,外迁群众来回路上却要耗费3个多小时。“车程比办事时间长太多”,成为迁居民众的共同烦恼。
7月14日,随着半江镇“飞地”党群服务中心暨东源县(万绿湖)党群服务驿站启用,库区外迁群众在河源市中心就能办理28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揭牌现场,半江镇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努力把“飞地”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打造成为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家园,让其成为库区群众寄托乡愁和记忆的“新故乡”。
党群服务中心还吸纳企业、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成为“红色合伙人”,定期举办志愿集市、非遗传承等活动,多措并举架起党群“连心桥”。
揭牌现场。
揭牌现场。
从单一政务服务向综合党群服务转型
东源县半江镇下辖9个行政村,从河源市区自驾前往圩镇需1.5小时。抵达圩镇后,半江村等4个村尚可搭车抵达,另5个村隔江相望,其中樟溪村、积洞村离圩镇码头较近,从圩镇乘船10分钟可达,但至鱼潭村、左拔村、竹园村路途就较为曲折。鱼潭村毗邻锡场镇,驱车需绕道河源连平、韶关新丰两县,单程耗时达3小时;若走水路,河源市区新港客运码头每周仅2班船发往鱼潭村。
新丰江大坝建设时,半江镇居民多外迁至河源源城、东源及惠州博罗等地。如今,半江镇户籍人口近1万人,常住人口1000人左右,约8000人居住在河源市区。半江镇相关工作负责人提到,相比新港、涧头、双江等交通便利且常住人口较多的库区乡镇,半江镇迁居市区群众面临“办事难、跑腿远”困局。奔波之困背后,是地理距离与公共服务之间亟待弥合的鸿沟。
为破解迁居群众返乡办事路途遥远、耗时费力的难题,半江镇已于2022年在河源市区设立便民服务站点,累计为半江镇等库区党员群众就近办结事项8000余件,服务近3万人次。今年,随着河源市深化“就近好办”政务服务改革的推进,半江镇全面升级便民服务站点为“飞地”党群服务中心,扩大服务半径、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效能,实现从单一政务服务向综合党群服务的转型。
走进“飞地”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分区清晰明了。这里不仅是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的便捷窗口,也是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聚焦“一老一小”、失业失能、特困低保、退役军人、新就业群体等重点对象,中心提供精准化联系服务。
此外,中心还充当“村民议事厅”“纠纷调处室”,通过开展民意征集、风险排查、矛盾化解、纠纷调处等工作,搭建起协商议事、诉求调解的平台。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院长赵海然介绍,中心按照“空间共享”原则,秉持“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的设计理念,打破传统“隔离式”服务模式,打造开放式服务空间。
库区移民共享服务阵地
在东源县(万绿湖)党群服务驿站标识下方,“新回龙、锡场、半江邻里汇”的小字格外醒目。
“就算不是半江镇群众,锡场、新回龙等库区乡镇的群众也能共享服务阵地。”谈及中心升级带来的变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感慨万千。一方面,以前收集材料后,得专程带回镇上找领导盖章,现在线上就能“即办即结”。尽管部分事务因前期评估、资料认证等环节无法完全实现线上办理,但中心的设立为群众尤其是老年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另一方面,“飞地”党群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延伸至锡场、新回龙等库区乡镇,目前惠及约2.6万人,更多群众共享这一就近服务阵地。
在东源县(万绿湖)党群服务驿站标识下方,“新回龙、锡场、半江邻里汇”的小字格外醒目。
在东源县(万绿湖)党群服务驿站标识下方,“新回龙、锡场、半江邻里汇”的小字格外醒目。
值得关注的是,“飞地”党群服务中心联合社工站建立“特殊群体需求库”,通过社工常态化入户走访,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定制“爱心代办”服务,实现特殊群体办事“零出门、零跑腿”的“居家可办”模式。
在日常入户走访中,半江镇社工肖邦发现迁居市区的一户家庭出现特殊情况:阿公年事已高,其妻在深圳做家政。阿公发重病,全身难以动弹,却未及时向他人透露身体情况,直至其妻子发现后才求医问诊。在治疗费用耗尽后,阿公一家陷入困境。
由于家庭仍有劳动力和正常收入,阿公经评估不符合纳入低保条件。根据临时救助政策,国家对遭遇重大疾病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且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后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会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了解到老人的医药费支出已超出承受范围,肖邦多次上门收集资料,协助阿公一家申请评定为支出型困难家庭,最终帮助老人申请到医疗救助,解了家庭的“燃眉之急”。
“红色合伙人”架起党群“连心桥”
揭牌现场,党群服务中心“红色合伙人”计划正式落地。半江镇携手企业、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多方力量,将常态化举办各类集市活动。
活动当日,河源市幻蓝古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杨焕瑜展示如何通过东江客家传统染布技艺,制作团扇、书签、丝巾、恐龙玩偶等兼具地域特色和潮流感的小玩意儿。杨焕瑜谈及,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未来将组织教授库区妇女蓝染技艺,让她们参与文创产品制作,“公司会统一收购成品,力争无固定职业的妇女在照顾好小孩的同时,还能赚点小钱补贴家用”。
杨焕瑜教授盆栽培育知识。
杨焕瑜教授盆栽培育知识。
除痴迷东江客家传统染布技艺外,杨焕瑜还是河源市十八植塾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主理人。谈及接下来如何借助“飞地”党群服务中心平台推进“美丽庭院”建设,杨焕瑜认为,应先培育美学理念,让群众以一朵花、一瓦片为起点,懂得就地取材,逐渐延伸线条之美,打造美学空间。
在河源市区,随父母从半江镇外迁出来的居民谭范芳经营着多家新派客家小吃店。“虽然很小就出来了,但是家乡的山水跟好食材给了我很多灵感。”当日,谭范芳带着灰水粽以及竹叶乳根鸡爪等特色小吃来到党群服务中心,与到场群众分享“家乡的味道”,并教授小朋友做客家传统小吃糍粑。她谈及,将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让家乡好味“飞”入千家万户。
谭范芳教授如何制作客家传统小吃灰水砸粽。
谭范芳教授如何制作客家传统小吃灰水砸粽。
“改革还在进行中!”谈及愿景,半江镇相关工作负责人提到,将持续推动政务服务在“数据跑路”中实现效率跃升,不断丰富集市活动,多措并举提升联系服务、组织动员党员群众能级。
南方+记者 李娇
通讯员 陈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