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紫金县作为粤北生态发展区的重要县域,紧抓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机遇,以“三年初见成效”为目标,围绕县域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民生福祉、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五大核心任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年来,紫金县通过特色产业突围、城乡功能互补、生态价值转化等实践,初步形成可复制的“山区县振兴路径”。值此关键节点,南方日报、南方+河源新闻部联合紫金县委办推出系列报道,解码紫金如何以“百千万工程”为笔,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美丽画卷。
晨曦中的河滨公园,老人正沿着升级后步道散步,新安装的健身器材旁,孩童在家长看护下玩耍。这个沿江绿岛,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空间——这是紫金县推进“品质县城”建设的缩影。
三年来,紫金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通过教育医疗资源扩容、市政设施升级、城乡功能互补,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的民生幸福网。
教育医疗双轮驱动
筑牢民生幸福根基
“县里实施片区化办学以后,这里的校舍便闲置了下来,经过改建,如今成了集义务教育和矫治教育于一体的专门教育学校。”在紫城镇下书村,紫金县培正学校校长曾荫泉站在改造后的教学楼前感慨道。
这所由原下书小学改建的全寄宿制学校,通过引入专业教职团队,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提供了精准服务。该学校自2025年2月以来共接收77名学生,学校招生规模能容纳100名学生,配备15名教师和6名驻校教官,其“矫治教育”模式,填补了县域专门教育空白。
教育资源均衡化布局在紫金县已成体系。由该县乡村能人捐资6.5亿元建设的佑文中学,以120个教学班的规模成为当地硬件标杆,其“广东级绿色学校”的称号背后,是37项国家级奖项、294项省级奖项的软实力支撑。据紫金县教育局介绍,三年来全县新增公办学位9132个,托位增长14倍,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学段,5所高中与广深名校结对帮扶,202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较2022年提升1.66个百分点。
医疗领域的突围同样显著。在柏埔镇卫生院新院,护士正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县人民医院专家连线。
“过去患者往市里跑,现在专家资源下沉到镇里。”柏埔镇卫生院新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作为紫金西部片区重要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节点,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规划设计床位60张,包括住院楼、门诊楼、宿舍楼,功能分区明确,能满足日常诊疗、住院护理及医护人员保障等多方面需求。不仅如此,紫金县7家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自评已达标。县第三人民医院、精卫中心和紫城卫生院新院加快建设,预计新增355床位,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紫金通过“组团式”帮扶引入北大深圳医院等优质资源,促成县人民医院18个科室专科化建设,填补93项技术空白,4个科室获评市级重点专科。
城乡面貌焕新蝶变
勾勒品质生活图景
驱车行驶在蝉茶大道,产城融合的景象扑面而来。紫城工业园三年扩园1.2平方公里,与城南新区形成“产业+居住”的联动格局,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2年的39.04%提高到2024年的40.47%,县城所在地紫城镇入选2025镇域经济全国500强。
这种“以产促城”的实践,在蓝塘镇体现得更为直观——作为省级中心镇试点,蓝塘产业新城规上工业产值从2022年的56.7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7.2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1.6%,形成以德润钢铁为龙头的先进材料、新制造产业集群,园区产值和城镇价值全面提升,更在第一批省级典型镇建设中获评“好”等次,成为省级城乡融合试点镇。
市政设施的升级则让县城更显温度。通过实施品质县城提升三年行动,55个综合品质提升项目累计投资11.47亿元,完成城西人行天桥、河滨公园改造、秋香江两岸风貌整治等工程。秋江中路、香江中路等四条道路完成6.57公里雨水管道和6.62公里污水管道的更新改造,七木寨郊野公园与紫金广新山地公园形成“一江两岸”生态廊道,3.2公里森林步道串联起8个商住小区,惠及4万余名群众。
老旧小区改造更是让居民幸福感跃升,省下达的6个改造任务全部开工,邮电新村小区、县城第二文明小区等已完成升级,居民张阿姨指着新铺的沥青路面和智能快递柜感叹:“以前下雨天道路积水,现在连垃圾分类亭都配齐了。”
文化服务的提质同样可圈可点。新“三馆一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加快推进,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将传统非遗与现代题材深度融合。
更令人瞩目的是,紫金成为全省首个实现乡镇科技馆全覆盖的县,16个乡镇科技馆累计接待群众超4万人次,科普展品从35件增至134件,构建起“15分钟科普圈”,其经验被中国科协推广。产城融合的画卷上,紫金正以“产业+城市+文化+生态”的四维联动,书写着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夜幕降临,港盛新天地购物中心灯火通明,国际商贸城工地上机器轰鸣。这张由教育、医疗、市政、文化共同编织的民生网,正托起紫金百姓的幸福生活。
撰文:张浩森 通讯员 黄从高 甘建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