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上半年消费“投诉榜”:老年培训陷阱、宠物捆绑消费成新痛点

作者 宾红霞 2025-07-21 17:10

7月21日,2025年上半年广东消委会系统消费投诉分析报告发布。报告中列举了上半年投诉热点难点分析及消费提示。

一、涉老培训纠纷增多,老年人权益保护须重视

成人培训领域一直是消费投诉热点,上半年广东消委会系统共处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18614件,同比增长3856件,涨幅为26.13%,其中涉及老年人培训的消费投诉增加,主要问题:一是虚假宣传,商家宣传“免费教会使用手机”“三天学会直播带货”,实际仅播放预录视频,无实操指导,课程质量低下;二是费用不透明,商家先以低价甚至免费吸引老年人参加培训,再以其他理由逐步诱导购买高价课程,有的甚至诱导办理贷款;三是退费困难,老年人参加培训往往无书面合同、付款无凭证,发生纠纷后维权难度大。

相关案例:年过七旬的消费者通过视频广告参加了一个为期5天的免费声音培训课程,培训开始声音测试每次都获超90高分,使消费者坚信自己能在有声书配音领域大展拳脚。机构就向其推出的4880元梨花声音研修课程,并承诺一定可以录书(有声书)赚钱,然而随着研修课程的进行,再进行了几十次的试音都无一合格。此后机构又陆续向消费者推出各种进阶课程,消费者共计花费8170元,但均未能解决试音不合格问题。消费者认为上当受骗进行投诉,消委会调解发现,该培训服务涉及两家不同的机构,其中收取4880元的机构已全额退款,收取3290元的机构却以消费者已上完大部分课程为由只同意退款1000元。经多次调解不成,消委会支持消费者通过其他途径维权。

消费提示:老年人参加培训是提升生活品质适应数字时代的有效途径,商家不应利用老年人的知识焦虑与数字鸿沟牟利。“一老一少”是国家保护的重点,社会应高度重视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老年人自身要理性看待营销宣传,特别是对经营者许诺“包学会”“稳赚不赔”等话术更需提高警惕。如确有需求应选择证照齐全、口碑良好的正规培训机构,认真核对收款方与培训机构是否一致。要高度警惕“培训贷”“消费贷”等套路,避免陷入不良培训机构的陷阱。

二、宠物消费热度高,捆绑消费引发不满

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宠物成为当下消费者的重要情感寄托,“宠物经济”在不断升温的同时也引发相关消费纠纷。上半年广东各级消委会处理关于宠物及宠物产品纠纷953件,主要反映问题包括强制消费、过度医疗和宠物健康欺诈等,而捆绑消费问题逐渐成为投诉热点:一是医疗美容捆绑套餐,宠物美容洗澡需搭配“皮毛检测”,绝育手术强制购买高价营养品或消毒液等“术后护理包”;二是宠物销售绑定隐形消费,商家低价卖猫狗但强制购买2年指定粮,费用超宠物售价,“免费领养”需签订长期洗护协议;三是智能用品订阅陷阱,商家配套的智能猫砂盆需专用耗材,非原装耗材自动锁机,宠物摄像头强制开通云存储年费超硬件价格等。

相关案例:消费者通过微商购买了一只宠物狗,含运费共2510元。但付款后即有一位自称是饲养员的人给消费者打电话,要求消费者再购买三个月以上的定制狗粮,否则宠物狗死了概不负责。由于每月狗粮价格高达上千元,钟先生无法接受,且其认为商家存在捆绑销售行为,故拒绝购买狗粮。其间,消费者一直要求商家提供物流及宠物狗的疫苗信息,但商家都未提供,消费者于是进行投诉。但消委会调查发现,相关商家通过地址及电话均无法联系。

消费提示:消费者应尽量避免到微商等私人交易渠道购物。需要购买、领养宠物,应选择正规渠道和证照齐全、规范经营的商家。购买前要了解清楚价格、费用构成及明细。同时要求经营者提供宠物检疫证明、疫苗接种记录等相关健康证明。警惕线上低价引流宣传,避免微信转账等私下交易。保留相关交易凭证,遇到消费纠纷及时与经营者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向消委或相关部门进行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网络购物持续活跃,消费投诉再攀新高

上半年适逢春节、清明、五一等长假以及“618购物节”等,消费者网络购物持续活跃,网购投诉再攀新高。据统计,上半年广东网络购物投诉占销售服务投诉的78.22%。消费者主要反映:一是未在承诺时间发货,或虚假发货、少发货、发空包。二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售后服务效率低;三是虚假宣传,冒充品牌、以旧充新、售卖假冒低劣产品常有发生;四是退还政策不落实,以影响二次销售或擅自扩大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范围;五是被商家诱导至不明链接下单,引诱到线下交易,以货到付款或转账形式支付货款,当收到商品发现有质量等问题时,才发现无商家信息等。

相关案例:消费者在电商某平台购买了一台70寸的电视机,收货后即发现屏幕上出现几处明显的白斑,立即要求退货,后经不起商家劝说同意作换货处理。但换货后没几天,又出现花屏且无法开机情况,这次消费者坚决要求退货退款。商家却以缺少原包装盒为由拒绝退货退款请求。消费者认为不能将责任归咎于未妥善保管产品包装盒,而忽视了产品本身存在的严重质量问题,并怀疑该产品并非原厂产新品,而是返修品或次品。经消委会介入调解后,商家同意为消费者退货退款并承担相应运费。

消费提示:消费者网购时应:一是优先选择品牌官方旗舰店或平台认证的自营店铺,查验店铺公示的营业执照、信用评级、经营时长、用户评价等信息;二是收到商品后仔细核对品牌标识、数量、型号、尺码等信息,发现异常立即拒收或保留证据及订单详情,及时申请客服介入;三是保留购物凭证、商品详情截图、物流信息和包裹视频作为维权依据,谨记不轻信夸大宣传、不点击不明链接、不脱离平台交易。

四、服装鞋帽成投诉重点,质量、售后亟待提高

上半年,广东各级消委会处理服装鞋帽类投诉38685件,在商品类投诉排名第一,占总量12.89%。其中涉及服装投诉31387件,同比增加1324件,涨幅为4.40%;鞋类投诉5607件,同比下降15.46%。投诉主要涉及以下几类:一是鞋子质量、尺码不符问题。如购买后短时间内出现断裂、开胶、掉皮等问题,影响消费者正常穿着使用。二是衣物质量问题。如衣服褪色、开线,衣物材质、品牌与宣传不符。三是售后争议难调解。生产者或销售者承诺的售后服务未能兑现,当出现质量问题时,经营者常以是消费者的穿着或洗涤原因推卸责任。四是取证难。线上经营者以衣物有污渍或鞋底有穿着痕迹等为由,拒绝履行七天无理由退货。

相关案例:消费者现场选购跑鞋,由于第一次购买相关品牌便反复询问导购选择尺码的意见,最终在导购的建议下支付1201元购买大半个尺码的跑鞋。但消费者回到家穿上跑鞋试跑后,发现鞋子宽度太窄,导致脚痛,于是提出更换一双更大尺码跑鞋。此时商家以刘女士的跑鞋鞋底已有明显磨损,影响二次销售不同意退换。刘女士认为导购在推荐鞋码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脚型,推荐了不合适的尺码,存在明显过错,坚持要求退换,便向市消委会投诉。经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商家给予消费者退款367元。

消费提示:服装鞋帽是最日常的消费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些厂家和经销商将经营的重点放在价格和推销上,忽略了商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引发消费者投诉。而消费者购物时切忌完全听信导购的推销,需根据自身情况选购并试穿和‌保留购物凭证。线上购物在购买前可通过网络评价,保留截图等有效凭证,‌如需七天无理由退货要保留标签、包装。发现问题后应尽快处理,避免因时间过长导致证据取证或责任界定难。 ‌

南方+记者 宾红霞

通讯员 粤消宣

编辑 冯颖妍 王瑾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