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上下班高峰期拥堵,网约车内异味影响打车体验,演唱会找不到入场路线,甚至一厕难求……这些生活中的细微难题,正考验着一座现代城市的治理水平。去年,上海启动新一轮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93项年度重点任务。当前,如何以“绣花功夫”提升国际化城市治理能力,成为摆在上海面前的一份考卷。
近期,由公安部组织的“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采访走进上海,我们得以窥见一座拥有千万人口和复杂系统的城市治理逻辑。上海公安部门尝试破题,以法治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创新管理举措,不仅回应民生痛点,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让银发老人“丝滑入场”,合理调整男女厕所比例
这个夏天,演唱会经济持续火爆,各种大型赛事、展览展会络绎不绝,上海浦东新区拥有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浦东足球场、新国际博览中心等万人级大型场馆,吸引全国各地粉丝前来观演。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治安支队大型管理大队大队长程君介绍,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浦东创新安全管理模式,也让大型活动成为展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吸引力的窗口。
今年3月,“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上海站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开演,吸引全国各地的观众赶赴上海追星,为了创造完美的观演体验,浦东警方专门前往其他城市学习考察,回到上海后,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服务保障措施。
考虑到演唱会观众一半以上为中老年群体,并且多数为首次来到梅赛德斯奔驰馆观看演出,浦东警方专门在地铁口至验票口设置300米“银发友好通道”,高密度的指示标志与志愿者服务,让远道而来的中老年观演群众可以“丝滑入场”。演唱会中另有两百余名观众是70岁以上的老人,浦东警方特意增派四辆救护车,并在现场为行动不便的观众增设残疾人专用通道。
程君也坦言,大型活动赛事,尤其是以中老年人为主的演唱会,安保压力陡增,在演唱会开始前,浦东警方还会与主办方工作人员多次巡查,反复推敲观众进场、散场的动线,确保安全畅通;并在世博大道入口区域设置前置预检口,引导观众提前准备好身份证、手机二维码等,以便快速、顺畅地进行检票和安检。同时主动与地铁运营方对接,合理调整地铁运营班次,加强从地铁站到场馆全程的灯光布设,保障中老年观众的夜间行走安全。
为了尽可能减少演唱会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浦东警方主动和粉丝后援会沟通,在世博公园为粉丝开辟应援场地,嘱咐减少音响噪音,同时与居民沟通争取达成理解。
这一系列精细的管理举措,不仅保障演唱会顺利举行,也赢得了观众对上海的赞誉。程君还透露了一个细节,遇上演唱会现场女性观众较多的情况,浦东警方也会召集主办方,人性化地将部分男厕所调整为女厕所。“每场演出的特点不一样,受众也不一样,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演出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管理方案。”程君说。
“一馆一方案”,正是上海警方近年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举措。据了解,在提升观众体验之外,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为企业减负,上海警方针对经常举办5000人以上活动18处场馆,按照“一馆一方案”原则,主办方可根据活动实际使用场馆以及出入口设置情况采用安保方案,有效减少安保开支。程君介绍,今年6月,浦东有7个展览同时在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经上海警方统筹管理,各主办方安保支出较各自单独主办时节省20%。此外,上海警方在全国范围率先优化审批流程,采用线上审批“一站式”办理,同类活动“一次性”许可,优化以往“一赛一批”流程,将安全许可材料精简60%,审批时效提速30%,提升企业申办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每一次活动,警方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梅赛德斯场馆副总经理华巍介绍,在每一次演唱会开始前一个小时,浦东公安治安支队还会召集场馆方、主办方、搭建方,对当晚的演出方案再次复核,确保活动安全有序。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举办5.7万场营业性演出,吸引超过2500万余人次参与,票房达51.7亿,全年开展178项国际国内赛事,创造直接经济收入113亿元。各类大型活动圆满举办背后,是上海公安护航文体产业,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上海正向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国际体育之都、国际会展之都”的目标迈进,程君表示,未来上海警方还将持续优化安全管理服务措施,助力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在文化交融、体育竞技、经贸合作的舞台上,绽放更安全更开放更精彩的城市魅力。
网约车告别异味,司机最低650元拎包入住公寓
今年以来,网约车有异味的话题频频在社交媒体中引起热议,如何降低网约车司机的生活成本,为他们提供更多关爱和保障,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在上海嘉定分局的主导之下,于全市创设“驿路有我”网约车综合服务站,让网约车司机告别车内“蜗居”,有了一个稳定的“家”。
“驿路有我”网约车综合服务站位于上海G20外环线旁的真新街道,这里不仅有24小时营业的食堂,17元就能吃上一荤两素,还有设施齐全整洁干净的“司机公寓”,每月最低650元就能拎包入住,驿站平均每天为700辆网约车提供充电、餐饮、休息等服务。
上海市公安局嘉定分局真新新村派出所社区民警吴佳俊介绍,原本该地块属于栅桥村,2021年下半年,村委会引入上海新焕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众国明仕充电站,周边公寓、食堂等硬件配套也陆续建成,但随着车辆聚集,网约车司机为“争夺”充电口,难免出现矛盾,车辆大排长龙堵塞交通,当地警情明显增多。在走访充电站时,吴佳俊发现,不少网约车司机生活压力大、吃饭不规律,为了省钱在车上过夜,一些乘客抱怨车内味道难闻,加剧司乘矛盾。
如何既能解决网约车司机的痛点,又能确保辖区安全稳定?吴佳俊不断在心中酝酿解决方案,彼时,充电服务站旁的一栋遗留厂房被企业改造为白领公寓,但空置率高,企业亏损严重。能不能将白领公寓改造低价转租给司机,将原本的充电服务站扩建成一个司机之家,既为司机提供住宿、餐饮、充电等“一站式”服务,又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这一想法在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协商,双方一拍即合。
在属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一个由公安主导,多部门协同的改造计划即刻推行。2023年,公寓实行改造,70%的房间改为3至4人间,以每人650元至1150元不等的月租金向网约车司机招租,一经推出,公寓就因低廉的价格,便捷的服务吸引了约200名司机入住,整体入住率提升至90%以上。
为解决此前车辆进出频繁易造成拥堵的难题,上海嘉定交警指导企业规划功能区域设置,完善车辆进出线路,为节省时间提升充电效率,服务站安排管理员帮助司机“代充代泊”。为提高驾驶员法治意识,真新新村派出所推动企业开展月度交通“零违法”“零事故”“零纠纷”等评选活动。
在嘉定区首创的“融合网格”治理模式下,公安、社区、交通管理部门、司机、企业等各方群策群力,针对网约车司机反映的不规范的小企业克扣押金等问题,服务站对入驻平台、租车公司等企业严格筛选把关,督促企业在日常运营中维护驾驶员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社区网格“一事一议”,各职能部门携手开展网约车司机资格获取、入职签约等法律保障咨询,保障网约车司机合法权益。公安部门还会同交通、劳动、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驻点咨询答疑、法治宣传和安全教育。
吴佳俊介绍,“驿路有我”综合服务站,是让流动的司机,有了稳定的家。为了给司机营造温暖的家的感受,服务站与附近医院谈定价格优惠的定制体检套餐,定期在服务站开展活动,逢年过节,还跟片区内酒店约定“专属探亲房价”,让网约车司机接家人到上海过年。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中国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已超8400万、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1%,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职业正成为就业市场的“稳定器”,嘉定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瞿炜公开表示,嘉定公安将持续探索‘驿路有我’服务站的治理创新,将该模式延伸至快递站、物流站、直播基地等场所,以点带面,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百米”。
探索“无人机+交管”,城市通行效率提升35%
超大城市交通拥堵,一直是棘手的治理难题,上海公安近年尝试以智慧科技赋能交通管理,为市民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舒适的交通体验。
“驾驶员请至安全区域等待,警用无人机1分钟后抵达现场!”,画面转向上海杨浦区,自黄兴路进国定路约20米处,两车发生交通事故,手足无措的驾驶员报警求助。不多时,一辆“睿鹰警用无人机”出现在事故上空,拍摄采集双方信息数据,8分钟后,双方驾驶员收到快处易赔办结短信,驾驶车辆驶离道路恢复交通通畅。
这是今年4月17日,上海杨浦区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现场,“警用无人机快处易赔,比民警到场处置节约时效40%以上。”杨浦公安分局交管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倪嘉辉告诉南都记者,自杨浦警方在全市率先开展简易交通事故无人机全自动快处易赔应用以来,处置事故量占远程处置交通事故总量28%,道路通行效率提升35%。“相较于人力处置,无人机更高效,也帮助警员规避了交通处置时的安全风险。”倪嘉辉说。
早在2022年年初,杨浦公安即启用警用无人机开展全域实时监测,同年9月,杨浦交警在全市率先运用警用无人机开展交通执法。2024年年初,警用无人机全流程处置简易交通事故2.0版本上线使用,目前与30余家保险公司合作,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可用作简易交通事故快速理赔证据,杨浦公安逐渐构建起一张全流程化的警用无人机智“沪”网。
倪嘉辉介绍,目前杨浦区共有7个无人机驻点,覆盖58平方公里,3分钟以内,无人机可抵达杨浦区任一地点,不仅能辅助处置交通事故,也能快速响应交通需求,维护交通秩序,提升通行效率。
今年3月22日,一架日常巡逻的无人机在上海内环高架近新华路匝道附近发现一辆小客车“龟速行驶”,后方车辆纷纷变道、刹车,存在事故风险,道路通行效率骤降。经无人机观察,该车驾驶员一边开车一边玩手机,指挥台随即指令附近民警在匝道处拦截车辆,对驾驶员作出记3分、罚款200元的处罚。
倪嘉辉说,无人机辅助警方执法已成为常态,以周家嘴路黄兴路路口为例,自启用无人机辅助现场执法以来,该路口车辆违法行驶比例直线下降,早晚高峰期间路口通行效率提高20%。
以无人机赋能警务改革,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是上海公安近年的新探索。上海交管总队勤务支队副支队长汪黎介绍,2023年,上海警方试点应用无人机赋能交通管理,目前已覆盖全市16个区,形成路况监测、事件处置、违法查处、隐患排查、施工监管等五大类应用场景。今年4月,上海内环高架道路实现无人机自动巡飞全覆盖。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海警方利用无人机协助快处快撤事故、抛锚等突发事件6200余起,执飞路段110警情同比下降11.3%。
采写:南都记者蒋小天 发自上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