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摄影:梅霆、马一豪
凌晨1点23分,暖风裹挟着蝉鸣在库区盘旋。班长李忠锐手握钢枪站在3号哨位上,他低头看了眼手表,这是今晚第三次巡逻到库门口,胃里又开始隐隐作痛。
“以前这时候,兜里就揣着两块压缩饼干,只能就着凉水往下咽。”他的目光扫过不远处连队一楼的“警卫餐吧”,对一同站岗的新兵说到,门内透出的暖黄灯光,在地上投下一片温柔光晕,像极了老家灶房里那盏永远为他留着的灯。
“哨位上的肚子,装着全连的责任”
事情要从去年6月说起,指导员随机列席班务会时,正值新兵下连,不分昼夜的执勤生活打乱了他们的生物钟。
“白天还好,最怕的是晚上,站完一班岗下来,饿得不行,简单的泡面火腿肠又不顶饱。”这句话让指导员记在了心里,于是找到了连长,两人在办公室一合计:“咱得把哨兵的肚子当自己的肚子疼!”
说干就干,随着最后一块隔板被铁锤敲打到位,这个被大家伙儿戏称为“闪电工程”的夜餐室改造计划,只用72小时就完成了。
趁热打铁,司务长带着给养员跑遍驻地超市比价,只为采购到最物美价廉的橱柜;连队支委带着炊事班挨个哨位蹲点,计算执勤时长、统计官兵饮食习惯、征求意见清单——“想要热汤面”“别放香菜”“能加热米饭就行”;部党委下拨每月数万元经费用于提升伙食质量——烤肠、包子、手抓饼样式丰富,橱柜里还时刻备着各类面包、牛奶、八宝粥。
渐渐地,“餐吧”里的夜宵丰富了起来,每周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裹在这里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河北籍战士大刘家里寄来两箱驴肉火烧,他母亲在信里写道:“让孩儿们都尝尝俺们正定的味道”;广东兵阿辉的奶奶做了五公斤腊肠,真空包装上还细心地贴着食用说明,电话里嘱咐他,“正嘢,食多啲”。
如今每到深夜,“餐吧”的微波炉都转着天南地北的味道,哨兵下勤时总能看见保温箱上贴着“辛苦了”的便利贴——那是文书教炊事班用3D打印笔做的可重复使用标签。“最怕的就是饭菜凉了”,警卫出身的炊事班班长左桥一边擦拭着新买的餐盒一边念叨:“我们把炒面提前装进分格餐盒,从操作间到‘餐吧’5分钟路程,到哨兵手里还能看见冒着热气。”他指了指角落的恒温柜,“看,这是给夜岗战士留的‘能量弹药’,凌晨换岗回来就能吃上口热乎的。”
“原来深夜的连队,也能闻到家的味道”
前几日,新战友小马第一次走进连队餐吧。这名来自浙江的新兵,因为不习惯军营饭菜的“热辣”,上周还因为肠胃炎进了医院。此刻他正捧着刚盛的热粥,鼻尖泛红,因为他瞥见那本泛黄的“官兵就餐意见登记本上”写着:“给小马留碗热粥,他胃不好”,翻过几页,“老张不吃辣,汤里别放辣椒”“下夜岗的兄弟记得把保温桶带回去,明天早上还能热”。
这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像一串串跳动在本上音符,成了官兵爱心的接力棒,无数个小小的举动就这样无形间给连队带来了大大的改变。我们常说以连为家,那什么是家呢,不就是饿了有热饭,难了有人帮吗?最浓的战友情往往藏在细节里,“暖暖的连队”从来都落在最细微的日常中。
主 办:南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
刊 期:第2879期
主 编:康承志 邢东亮
责任编辑:黄丹尉
实习编辑:聂子越
投稿邮箱:nbzqkj@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