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地国际化”新探索驱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广东学习平台  2025-08-24 22:49

广东正以“在地国际化”新实践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着力激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文 | 刘伟 林孝鹏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交织,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这凸显出城市转型中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肩负着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广东正以“在地国际化”新实践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着力激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下的城市新担当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展示了一条“在地国际化”的开放之路,历经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以要素引进为核心打造世界工厂、加入WTO后以贸易平衡为导向形成世界市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开放创新为支撑提升世界规则话语权。现阶段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以制度型开放(含自贸区规则创新)整合全球资源,提升创新能级与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化城市旨在通过整合全球资源、融通内外循环,打造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培育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微观实践载体。一批具有良好产业创新能力与国际商脉的城市,就要担负起新使命,实现本土特色与国际经验的有机融合,构建双向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本土创新全球赋能的能力体系,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标准、经贸规则体系中的话语权,积淀中国对世界规则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演进,中国通过“在地国际化”推动产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可成为区域应对全球产业变局、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战略抓手。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正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吸纳高端要素资源,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这些城市作为开放前沿与制造业重镇,不断丰富“在地国际化”新实践,积极破解低端锁定困境、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助力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推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机制有效运行。同时,这些拥有强大制造业基础与产业升级能力的创新型城市已逐步从全球要素集聚地转变为价值创造中心,从“世界工厂”向“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转型。这些城市“在地国际化”之路也为破解全球化与自主性平衡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更为人类社会迈向更加包容、可持续的现代化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地国际化”新阶段的城市竞争力

“在地国际化”作为一种强调当地能动性与全球资源整合力的发展范式,有效推动了产业与城市的双向高端化演进。在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约束下,城市不再仅仅是产业的承载体,而成为产业创新和技术突破的重要引擎,成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单元,同时产业的转型升级又反向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重塑,大幅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全球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相互作用与协同演进驱动着中国发达城市进入“在地国际化”的第三阶段—高水平开放背景下加快突破路径依赖、塑造竞争优势,迈向产业高端化与城市国际化的“双螺旋”跃升,不仅包涵经济空间的重组,更是一种文化与社会结构等的协同演化。其本质在于立足区域禀赋,演绎着产业更新逻辑(从追赶型转向引领型)、动力变革逻辑(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要素演化逻辑(从发挥比较优势到塑造竞争优势)、文化变迁逻辑(从乡土文化到国际化都市文化),因地制宜推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深度融合。

当下,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发达城市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动能,能够显著加快现代化城市体系构建,推动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其核心在于经济竞争力、文化影响力、人才吸引力与创新引领力的协同跃升。经济竞争力是城市国际化的基础支撑,其核心在于通过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能级的跃升,从而实现内涵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提升城市对全球资源的配置力。文化影响力是城市国际化的软实力内核,强调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通过本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化与国际表达,构建独特的文化标识,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这一过程是以“传统文化+现代创新”的融合模式,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面向全球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开放、多元、包容的城市文明体系,助推城市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文化链中的地位跃升。人才吸引力是城市国际化的关键动能,其核心在于通过着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提升城市工作队伍素质,降低国际人才融入门槛,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创新引领力是城市国际化的核心驱动力,强调精心培育国际协同与本土转化有机结合的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最终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规则制定的跃升。

“在地国际化”探索的示范价值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我们面临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与新兴经济体产业升级形成双重压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深圳市龙华区依托深圳北站这一国际化交通枢纽,充分利用制造业大区的独特禀赋,发挥辐射湾区、链接全球的独特优势,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标杆城区。龙华区成立了“国际合作中心”,整合政府与市场的优质服务资源,以“在地国际化”为抓手,立足本土、融通全球,构建创新生态,促进技术跃升,实现全球资源整合与区域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

龙华区正式发布《龙华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标杆城区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系统化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城区,通过开放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国际化筑牢产业根基。

在产业国际化发展方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首个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落户龙华,服务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成为龙华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名片”。区内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德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成功研发出模块化自动化产线,大幅提升了产品一致率。海目星激光等本土企业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构建起全球化生产服务体系,跻身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领军行列。产业出海联盟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全链条公共服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使龙华成为大湾区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承载地。

在文化国际化建设方面,龙华区注重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有机融合,着力打造独特文化标识,培育国际化品牌。观澜国际高尔夫球会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观澜版画博物馆引进了140余个国家的艺术家驻场创作,每年举办10余场国际展览。同时,客家山歌、舞麒麟等非遗通过国际文化活动强化品牌联动,中意时尚大秀成功吸引国际品牌上下游产业入驻。

在城市治理国际化创新方面,龙华区显著提升了人才吸引力。国际合作中心提供签证咨询、法律援助、税收服务等“一站式”解决方案,2024年办理涉外业务超6000件,并与500家涉外商协会建立了联络机制。此外,龙华区累计推出五批共116项“免申即享”事项,已兑现政策红利20亿元,实现了补贴金额、事项数量、事项覆盖范围、惠及群体四个“全省之最”。

龙华正以国际化视野和标准推动本地资源与全球要素的协同嵌合,实现了从国际化城市单一产业承载区向高水平对外开放城区的跃迁,是广东高水平开放画卷的生动缩影,展现了以“在地国际化”实现内外联动、破解低端锁定困境、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战略价值,也为广大城市如何通过“在地国际化”重塑城市功能与攀升价值链探索了实践经验。

【作者刘伟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林孝鹏系深圳市龙华区委(政府)办(区委外办)副主任】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编辑 杨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