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交融:跨越濠江的潮汐情深|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作者 黄天儒;关铭荣 2025-08-21 10:43

在珠海香洲区南屏镇,竹仙洞水库碧波粼粼,从这里流向澳门的清洌淡水,见证了绵延60余年的情谊。目前,珠海对澳门的年原水供应量约达1亿立方米。

珠澳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珠海在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同时,始终承担服务“一国两制”和服务澳门的光荣使命。

从特区成立之初的跨域供水、供电,到澳门回归后两地在产业协同、跨境基建和口岸通关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在这片热土上,珠澳合作从“硬联通”向“软衔接”“心相通”迈进,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生动典范。

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挂牌,珠澳合作迈入新阶段。在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的战略定位下,珠海经济特区正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开放纵深,不断深化与澳门的协同联动,让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的珠澳发展新图景徐徐展开。

惠澳情深 

涓涓细流润濠江

水,曾是悬在澳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三面临海,却无河流湖泊,资源匮乏曾严重制约着这座半岛城市的发展。年逾古稀的澳门老街坊陈伯,至今还能哼唱起旧时的民谣:“饮瓢喜有在山泉,傍海人家满载船,挑水妹子送家门,点滴甘泉胜油钱。”民谣里唱的“担水妹”,正是当年澳门居民依赖珠海人力供水的真实写照。

历史的转折点始于同胞情深的援手。上世纪50年代末,澳门知名人士何贤、马万祺等人,以澳门中华总商会的名义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请求援助,广东省人民政府迅速响应,一条保障澳门用水安全的“生命线”在珠海诞生。

从竹仙洞、大镜山水库,到南屏河泵站、白石涌抽水站,再到目光长远的西江磨刀门引水工程,一条跨越世纪的“流动桥梁”在珠澳之间架起。这流淌的不仅是甘泉,更是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1988年5月,西江水终于跨越山海,汩汩涌入澳门千家万户。

“从那以后,用水比以前方便,也充裕多了。”陈伯感慨,言语间满是对水源地的感念。“很多街坊小时候都是在珠江边长大,如今喝的水是从珠江流过来的,也好像喝到了家乡的味道一样。”一条供水管道,折射的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夜幕下的珠澳,不仅灯火相连,更因紧密的能源网络而“同频共振”。始于1984年的电力联网,让珠海的能量源源不断地注入澳门发展的脉搏。截至2025年6月30日,内地通过珠海电网向澳门输送电量累计超过785亿千瓦时,以稳定的电流守护着濠江两岸的万家灯火。

水电相依,共同托举起珠澳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十余载守望相助,惠澳篇章早已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

破圈同城 

通关无碍生活近

“拱北口岸过关快,交通也方便!”来自陕西的张女士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作为全国通关客流量“十二连冠”的口岸,拱北早已成为连接粤澳的超级“民生通道”。

通关便利的背后,是珠澳“软联通”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

时光回溯至1992年1月28日,拱北口岸首次将闭关时间延至午夜12时,一举跃居全国开放时间最长的口岸。这一破冰之举,瞬间激活了珠澳两地的人流往来。“延关前,不少澳门人想在珠海置业,却苦于‘赶关’不便。”珠海老居民陈善元回忆道,“政策一开,来往珠澳两地的人好像一下子就多了许多。”

如今,珠澳间的“桥梁”早已不止一座。

从最初的拱北、湾仔,到横琴、跨境工业区、港珠澳大桥、青茂、万山港,口岸群星罗棋布。边检通道数量成倍增长,智能化、电子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动脉”的日益畅通,为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铺就了坦途。

临近拱北的青茂口岸,作为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口岸之一,其客流连年爆发式增长,尤其成为跨境学童的“求学路”。书包晃动间,杜同学这样的身影每日络绎不绝:“我和爸爸妈妈住在珠海,每天我都从青茂口岸去澳门上学,通关很方便。”

目前,青茂口岸的跨境学童上学日均通行量达到5000人次左右,占总客流约5%,较开通初期翻了4倍,稚嫩脚步丈量出的,正是同城生活圈加速形成的生动缩影。

口岸的烟火气只是融合的表征。更深层次的,是珠海着力构建的“强磁场”——通过全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深化与澳门“1+4”产业对接,并在教育、医疗、社保、创业等民生领域频频发力;将澳门青年纳入珠海就业创业扶持体系,建成29家可孵化港澳项目的基地;77对珠澳姊妹学校架起教育连心桥;澳门居民在珠享受同等医保、养老保险待遇;澳资医疗机构落地生根……

一系列举措,正让“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从蓝图走向现实,吸引着越来越多澳门同胞跨过口岸,在珠海这片热土上扎根、逐梦。

融湾通衢 

巨龙飞架引潮来

伶仃洋上,长虹卧波。港珠澳大桥如一条巨龙,将香港、珠海、澳门紧紧串联。

“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后,香港居民施先生一家周末的自驾珠海之旅变得格外惬意:“以前我们主要依赖穿梭巴士往返两地,自从有了孩子,出行时携带的物品多,辗转颇为麻烦。‘港车北上’实施后,我们周末节假日带着一家人自驾到内地,一趟游遍大湾区,非常方便。”

施先生的体验,是港澳居民经大桥北上掀起消费热潮的缩影。随着政策红利释放,珠海酒店、商圈、餐饮业热度攀升,山姆会员店港澳客会员超8万张,珠海正成为港澳居民休闲消费的“后花园”。大桥上车流如织,澳门单牌车日均通关超4100辆次,单日最高车流突破2.2万辆次,车水马龙间,“一小时生活圈”的轮廓日益清晰。

大桥重塑的,远不止生活半径,更是区域经济的版图。它一举终结了珠海作为“交通末梢”的历史,使其华丽变身为国内唯一陆路直连港澳的城市。

站在时代“风口”,珠海携手港澳全力共建“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关于加快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珠海市关于2024年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密集出台,优设施、建平台、强功能、提服务、创机制。以大桥延长线为轴,珠海自东向西布局大桥口岸跨境电商作业区、粤港澳物流园、空港智慧物流园、高栏港综保区等关键节点,培育大湾区“西进西出”的物流新习惯。

面向未来,珠海联动港澳做大澳珠极点的步伐更加坚定:加强与澳门机场合作、深化高栏港与澳门自贸港的协同,共筑珠西货运中心;联手打造国际性展会,拓展“一程多站”旅游;持续深化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积极对接“粤车南下”;推进珠港机场“经珠港飞”合作……一条世纪动脉,正源源不断地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活力。

采写:南方+记者 黄天儒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统筹:吴志远、林郁鸿

策划:沈文金、吴志远

出品: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珠海分社

编辑 文秋仪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