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有料|科研搬到鱼塘,中山坦洲藏着个“国字号”科技小院

作者 林雨萱 2025-08-11 12:58

中山市坦洲镇新合村里,数个咸淡水交织的鱼塘河网在晨光中泛着涟漪。

“过去没人这么精细地‘拆解’一条河豚。”中山渔泽原养殖有限公司(下称“渔泽原”)董事长唐锦同在鱼塘边感慨。

日前,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委员会授予,依托中山渔泽原养殖有限公司,由广东省科协、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农技协和中山市坦洲镇农业林业服务中心联合共建的“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在此揭牌。

这是坦洲斩获“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称号后,再添一枚“国字号”招牌。作为全国285家科技小院之一,“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是首个聚焦河豚产业的产学研平台,承载着坦洲水产养殖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跨越的决心。

继2024年首次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一平台扎根农业一线,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通过师生驻地研究推动科研与实践结合,助力农民增收。

“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正式揭牌。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正式揭牌。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从解剖一条河豚开始

民间谚语有言:“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河豚以其之鲜闻名,却也因“毒性”让人却步。

20世纪90年代起,依托磨刀门咸淡水交汇的天然优势,中山坦洲镇的渔民便培育出肉质细嫩、鲜香无腥的河豚精品,当地人称“坦洲巴鱼”。据《中山市坦洲镇志》记载,河鲀“味道特鲜美”,自古便是餐桌珍馐。作为广东最早人工养殖巴鱼的地方之一,如今坦洲养殖河豚的面积超3500亩。

“别人收活鱼,我们‘拆鱼’。”唐锦同表示,这条不少养殖户心中的“冷门鱼”,在他眼中是一座待掘的富矿。他提到,在坦洲,80%的河豚曾被运往浙江等地加工,只因当地有完备的加工资质和产业链。“别人赚走了深加工的钱,我们只挣养殖的辛苦费。”他的话道出痛点。

渔泽原养殖基地的河豚。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渔泽原养殖基地的河豚。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科技小院的成立,让企业有了向产业链上游突围的底气。

目前,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朱国萍及其团队已对中山渔泽原养殖有限公司养殖的东方鲀基本营养成分进行分析——鱼肉蛋白质是优质蛋白质、鱼皮胶原蛋白含量丰富,鱼骨钙含量丰富,这些发现为深加工指明方向——鱼皮可开发成胶原蛋白肽等保健品,甚至可探索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鱼骨可开发富含钙的休闲食品。

这种“整鱼开发”的思路正在转化为行动。在养殖基地里,“一鱼一码”追溯系统已投入使用,IS09000、HACCP等国际标准贯穿加工全过程。现场工作人员透露,依托科技小院的技术储备,坦洲镇计划建设河豚加工厂,他说:“希望以后在坦洲就能加工成预制菜、冻品,附加值能翻几番。”

河豚塘头连着实验室

“这鱼皮上的细刺必须软化,不然加工成食品会扎嘴。”在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实验室里,朱国萍拿起镊子拨弄着鱼皮样本,身后的研究生苏炬等人正记录着检测数据。

朱国萍提到,科技小院的实验室既在高校里,也在“田间地头”。

揭牌仪式刚结束,“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第1期科普培训”便即刻开讲。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叶宁等专家,为坦洲镇的河豚养殖人员带来实用内容——河豚小知识,介绍河豚的分类、河豚的保健功能、野生河豚与养殖河豚的区分及野生河豚毒素的来源等知识,让基地技术人员及周边养殖户对河豚鱼有基本的认识。

揭牌仪式刚结束,“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第1期科普培训”便即刻开讲。 受访者 供图

揭牌仪式刚结束,“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第1期科普培训”便即刻开讲。 受访者 供图

作为依托单位,渔泽原养殖基地变成了“露天实验室”,40个河豚孵化池、60个吊水池里,不同水温、饲料组合的养殖实验将同步开展;广东海洋大学团队则会带着检测设备驻点,目前第一批研究生已经进入基地开展前期研究。

“科技小院的核心价值,就是打通科技与产业间的‘最后一公里’。建一个小院,就能服务一方百姓、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乡村。”坦洲镇农业农村局局长吴庆昉说,通过“田间课堂”每年培养20名以上本土技术骨干,吸引高校研究生驻点实践,解决产业人才短缺问题。此外,科技小院还将助推品牌建设,打造“坦洲河豚(鲀)”地方特色水产标志品牌,提升产业附加值。

2015 年,中山市坦洲镇农业服务中心首创中山市地方标准《暗纹东方鲀养成技术规范》,2023 年修订升级,推动产业从经验养殖迈向标准生产。在此浪潮中,另一家河豚养殖基地——中山肆鲜农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跻身国家级绿色养殖骨干基地。

小院藏大棋,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水产养殖业正成为坦洲农业振兴的“绿色引擎”。

坦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才合介绍,目前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超3.2万亩,居中山市第1,水产品养殖总量达4.1万吨,总产值超10亿元。

可以预见,未来以科技小院为枢纽,让实验室成果“跳”出鱼塘、“走”向市场,这个“国字号”小院将会发生更多的故事。

采写:南方+记者 林雨萱

通讯员 钟轶敏 郑洁珩

编辑 李姗恒 钟坦
校对 符如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