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广东2025年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启动,现场同步举办师德师风主题宣讲活动。此次宣讲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5名不同学段的教师分享了他们教书育人的故事。
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信息科技教师郑贤以“特”字贯穿她的教育生涯。64岁的她,直到去年才办理退休,今年再次接受学校返聘回到讲台。
郑贤是中国第一批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教师之一,学生和同事们喜欢叫她“特特”老师,而这个“特”则始于她对教学工作勤奋的态度。
郑贤非科班出身,国家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的机会让30岁的她从工厂走上了讲台。与同龄教师相比,郑贤有着近10年教学经验的差距,因此她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多工作或学习3个小时,用时间来弥补差距。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郑贤便成为了广东省特级教师。
从刚成为教师时辅导学生参加LOGO程序设计竞赛,到如今带领学生学习C++编程,郑贤始终走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沿。她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动将STEM教育内容融入信息科技课程中,让学生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开展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课题研究。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她教过的学生中,已有近10人的子女再度成为她的学生。“虽已年过60,但我愿继续守护教育的热土,把自己活成一道光,一道照亮学生成长的光。”郑贤说。
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党委书记黄梦华讲述了她三年援藏历程中的故事。2019年,48岁的她作为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中学担任校长,克服高海拔缺氧、思念亲人等困难,扎根雪域高原。
黄梦华回忆起初到西藏时的“水土不服”:第一节课后,学生写联名信向她表达了对新颖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先进的课堂理念要坚持,但学生的适应过程更要关注”,收到这封信之后,黄梦华耐心调整、慢慢磨合,“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们不写信而是直接找上我,向我表达了对课堂的喜爱”。
作为援藏的校长,除了教育学生,黄梦华还有责任帮助当地教师的成长。
一名90后门巴族教师桑吉拉姆因性格内向、教学经验不足不敢主动承担更高年级的教学任务。黄梦华主动与她结成师徒关系,在教学上“出双入对”。在黄梦华的指导下,桑吉拉姆突破了教学瓶颈,并获得2020年林芝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大赛第二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张得龙结合援藏援疆经历,分享了自己对师德师风的理解。
2016年,他初上青藏高原,参与全国首个高原脑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过程,将心理学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助力西藏大学学科建设。“彼时大家的关注点多在高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对于高原环境中人脑健康的关注较少”,张得龙说,“中心的建设虽没有现成的模式和配套资源,但大家信念坚定,我也与当地的教师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023年,张得龙再赴新疆喀什大学援助。他特别提到,在当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走访时,一位柯尔克孜族老党员虽语言不通,却反复指着党徽表达“我们是一家人”,这也让他深刻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
张得龙在援藏结束后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师德师风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就彰显在教师们一次次科研攻关、一次次跨越山河的奔赴之中。”在他看来,教师应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理想融入服务国家发展、人民需求和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
今年是广东持续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的第18年。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璧亮表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推动正向宣传,选树不同类型、阶段的典型榜样,通过具象化的人物和事迹,将抽象的立德树人要求转化为可感可及的行动目标,同时完善制度建设与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作为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主体,要将其纳入教育工作总体规划,定期研究部署,明确责任清单,确保工作落实到人。
采写:南方+记者 谢望海 李秀婷
图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