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海岸线上的绿色守护者:一年为海岸线“补绿”1650棵

作者 周梁 2025-08-26 21:14

8月,仍是南海台风多发的季节。每当台风袭来,茂名海岸边大片木麻黄林就有如一道绿色屏障,守护着身后的城市和人们。木麻黄耐干旱、抗风沙,不怕沙埋、无惧盐碱,是公认的防风固沙“扛把子”。

但劲风过处,木麻黄林也难免被刮得东倒西歪,甚至于成为灾害天气的“牺牲品”。

锄头起落间,汗珠滴入沙土,新种的木麻黄苗迎风挺立……8月23日早上,电白区中国第一滩旁的海岸防风林迎来了一支特殊队伍,他们扛着锄头,踩着沙土,走向台风“韦帕”过境后受损的林区,目标是维护今年补种的木麻黄树。

他们之中,有头发花白的长者,有朝气蓬勃的少年,还有默默挥锄培土的听障人士。这支由电白区社区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志愿小队,在过去一年间,累计发动1300多人次,共补种1650棵“新绿”。一道守护家园的“绿色长城”正在他们的手中重新屹立。

海岸线上的木麻黄林,堪称是沿海地区的“守护林”。

海岸线上的木麻黄林,堪称是沿海地区的“守护林”。

从“70后”到“10后”

共同守护海岸“绿色长城”

电白地处茂名东南部,直面南海,每年都会遭遇台风。靠近中国第一滩景区的海滨二路海岸防风林,是当地村民口中“能挡风雨的屏障”。台风“韦帕”过后,这片延绵数公里的木麻黄林带出现缺口,让不少村民和志愿者揪了心。

“这片林子在,我们才能安心住在这里。”电白区社区志愿者协会会长黄绿飞一边给大家分发锄头,一边指着延绵数公里的林带说,“以前没这林子的时候,台风一来房子、庄稼都遭殃,现在该我们护着它。”

茂密的海岸防风林,给身后的居民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茂密的海岸防风林,给身后的居民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太阳慢慢爬高,阳光越来越炽烈,沙土被晒得发烫。志愿者的衣服很快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但没人停下手中的活。黄绿飞穿梭在队伍里,反复跟大家说作业要点:“吹倒的树苗要扶正,坑得挖深点,根才能扎稳;填土之后要轻轻提一下苗,让根捋直了。”

50多岁的车柯是队伍里的“老骨干”,他握锄头的动作又稳又准,每一下都能挖准位置。看到身边的新手动作生涩,他会停下手中的活指导:“除了坑要挖深点,填土后还得踩实,不然下次台风还容易倒。”

志愿者扶正倒伏的木麻黄树苗。

志愿者扶正倒伏的木麻黄树苗。

15岁的林雨彤蹲在一旁除草,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滴,小脸晒得通红。这是她第一次参加防风林植护,和她一起来的还有她的妈妈许艳兰。“以前就觉得这林子好看,不知道它还能挡台风。”林雨彤擦了擦汗,手里的除草动作没停,“看到小树苗立起来的时候,就觉得再累也值,以后它们长成大树,就能保护我们的家了。”

队伍里还有个特殊的身影——听障人士谢淑莲。因为没法言语,她有需求时就用简单的手势跟身边人比划。黄绿飞说,谢淑莲以前是志愿队的帮扶对象,现在自己也成了志愿者,过来也是想为家乡做一份贡献。

谢淑莲(左)、林雨彤(中)和她妈妈许艳兰(右)在太阳炙烤下,正清理木麻黄苗旁的杂草。

谢淑莲(左)、林雨彤(中)和她妈妈许艳兰(右)在太阳炙烤下,正清理木麻黄苗旁的杂草。

从早上到中午,志愿者把吹倒的树苗扶正重新栽种,又清理干净树苗附近的杂草。休息时,大家坐在树荫下喝水,看着眼前慢慢“补全”的林带,脸上都带着笑。

政府+志愿队+公众

种下90%存活率的绿色希望

今年54岁的黄绿飞,是电白区社区志愿者协会的“领头羊”。2014年他加入志愿者队伍,一做就是11年。从小在电白海边长大的他,对这片防风林有特殊的感情。

海岸防风林补种区域,周围竖起醒目的缺位补种林牌,提醒周围群众、游客绕行。

海岸防风林补种区域,周围竖起醒目的缺位补种林牌,提醒周围群众、游客绕行。

刚开始做护林的时候,树苗要靠爱心人士捐款买,一棵就要6—7元钱。后来黄绿飞主动找政府部门沟通,现在政府会免费提供部分树苗,减轻了不少经济压力。

“小时候常听长辈说,以前没防风林的时候,台风一来,村里的房子被吹破,庄稼全淹了。”黄绿飞说,自从他组建了志愿队,每年都会组织大家来种树、护林。

黄绿飞(后排右二)经常组织电白区社区志愿者协会进行护林活动。

黄绿飞(后排右二)经常组织电白区社区志愿者协会进行护林活动。

多年的护林经验,让黄绿飞和他的团队成了木麻黄种植的“专家”——他们种的树苗,存活率能达到90%以上。“只要没特殊情况,一两年时间,这些小苗就能长起来。”黄绿飞指着眼前的林子说,这片防护林是今年3月种下的,长得好的已经快两米高了。

“之前一直下雨,维护计划一直拖着,最近天气稳定,就赶紧组织大家过来。”黄绿飞说,他们计划这个月内把受损的林地都维护好。不光是补种,后续还要组织人定期巡查,指导志愿者除草、浇水、防治病虫害,确保幼苗能活下来。

志愿者正在细心维护补种的木麻黄树苗。

志愿者正在细心维护补种的木麻黄树苗。

为了把护林工作做得更扎实,黄绿飞组织志愿者去拜访护林的老前辈,听他们讲过去护林的经验。同时,他们还通过社交渠道做宣传,鼓励更多人参与进来,慢慢构建起“政府主导、志愿队协同、公众齐参与”的防风林保护体系。

“修复防风林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得长期坚持。”黄绿飞透露,志愿队已经制定好后续的护林计划,每月会组织两次巡查维护活动。

培土、除草,志愿者们干得不亦乐乎。

培土、除草,志愿者们干得不亦乐乎。

活动结束时,黄绿飞站在林地边缘,望着刚补种好的树苗直立挺拔,和远处拍打的海浪,动静相宜。

“这片防风林会继续生长,就像电白人对家园的守护,一年又一年,从未停下。”黄绿飞手指向防风林深处,“未来,会有更多志愿者来到这里,把绿色种进海岸,把守护留在心里。”

■特写

电白海堤旁的木麻黄

外貌有点像松树,但又和松树完全不同。不少到茂名沿海沙滩游玩的人,对这里生长的貌似松树的树木印象深刻。

这些树木叫木麻黄,它耐瘠薄、耐盐碱、耐干旱,不怕海潮、不怕沙埋,生长迅速;它迎风挺立,能与恶劣环境进行抗争,在防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保护农田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上世纪初,电白沿海曾是白茫茫沙滩,寸草不生,水旱、风沙灾害非常严重,村民被逼搬迁。1954年,电白县委、县政府响应绿化祖国号召,作出了治理沿海沙滩的决定。党政军民齐出动,1956年终于在难于生长植物的风沙带成功种植防护林带——博贺林带。

这条沿海防护林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沿海防风固沙林带,全长14.6公里。上世纪70年代,著名岭南画派画家关山月以此为题材绘就的名画《绿色长城》,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广东厅。

如今,一排排木麻黄林迎风而立,成了守护电白的“绿色长城”。

撰文/摄影:南方+记者 周梁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