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转身,他的江湖还在。
近日,国家级非遗中秋节(佛山秋色)代表性传承人何信辞世,享年79岁。他从事创作秋色像生工艺品已超过半个世纪。
佛山秋色,是每年金秋时节民间举办的一场民俗活动,其中秋色巡游是最受观众喜爱的重磅环节之一。各种岭南瓜果、菜肴等惟妙惟肖的仿真美食,让人垂涎欲滴,而它们很多都凝聚了何信的心血。
何信与秋色作品。
何信与秋色作品。
秋色里藏着百年匠心
何信生前曾说过,他的秋色像生工艺离不开家庭的熏陶。
1946年,何信出生于佛山的一个园艺家庭,家中拥有一座近百年历史的花园,其父亲是远近闻名的盆景大师。童年对盆景的兴趣,培养了何信极强的艺术敏感。
1956年,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前身——佛山市秋色工艺社成立,少时的何信每次看到展出的工艺品都要驻足许久,不知不觉间他对秋色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传,秋色起源于明代永乐年间。作为明清时期中国四大名镇之一,佛山以手工业和商业繁荣而得名,秋色正是佛山繁华景象的缩影。秋色的参与群众往往多达数千人,巡游队伍按表现形态可分为车色、马色、飘色、地色、水色、灯色、景色七种,何信制作的像生工艺品属于其中的景色。
何信制作的蜡塑吊钟花。
何信制作的蜡塑吊钟花。
何信开始制作秋色像生品,要从1964年说起。时年18岁的他进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起初被分配在剪纸车间,凭借多年的园艺经验,熟知盆景技艺的何信,受到佛山秋色工艺大师梁次的欣赏。于是,何信转入秋色车间,开始跟随梁次学习纸扑、蜡塑、墨鱼骨雕等技艺。
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做学徒时,何信从师父梁次身上学到的不仅有技术,还有认真坚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何信对于像生工艺的要求极其苛刻,哪怕是一粒米饭也要经过反复研究,从选材到制作,每一道工序他都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力求精准。
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我非常敬佩何老师,他有很强的创作力,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何老师是我的启蒙师父,很感谢他的谆谆教诲。”
“认识何信近20年,我知道秋色艺术是他一生的挚爱,他像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绿竹,将秋色艺术融化和蓬勃在生命里,矢志不渝。”
……
这些评价都来自何信的徒弟、好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佛山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关宏,就是其中一位老友。
关宏回忆,何信的拿手绝活有很多:青铜龙盘、墨鱼骨雕、跤趾金凤、蜡塑吊钟花、蚕茧桃花盆景和塑形食品等,无不令人惊叹。然而受最多人喜爱的,是活灵活现的凉粉塑塘鲺。
只见起锅点火后,何信将煮好的凉粉倒入模具,等凝固后,给出锅入水的塘鲺插上几条胡须,用手在水中轻轻拨动,塘鲺便像活了一般摇头摆尾,真假难辨。
佛山的像生工艺虽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其产品多数以纸或蜡为主要材料,难以提高售价,再加上随着国内机械化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很多工厂生产出的工艺品兼具价格低廉和造型精美的优势,何信的秋色工艺品市场曾一度低迷。
但在他看来,在像生品的真实感方面,手工制作仍然更胜一筹,因而他对自己的选择始终坚定不移。
何信创作作品《金凤成祥》。
何信创作作品《金凤成祥》。
2006年,何信退休后成立了工作室。随着时代的发展,秋色工艺品日益多样化,也越来越精致,这得益于手艺人技艺的提升,以及在题材模具、材料等方面的创新。
纸扑材料的变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往都是用水纸去贴,用胶水去粘去贴模,后来何信改了一种纤维素涂上去贴,那层纸不会粘模。而且以前水口的洞,蜡是软的很难封口,于是何信巧妙改变了封口方向。
2021年何信得到了佛山市政府的出资支持,翻新了自己的工作室,更名为“何信佛山秋色艺术展示馆”。何信制作的秋色工艺品连续多年参与秋色巡游,不少作品被收藏至博物馆、展览馆中。
何信制作的《石头熊猫》墨鱼骨雕。
何信制作的《石头熊猫》墨鱼骨雕。
把秋色种进少年心
一门传统技艺想要走向大众,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的生命力,单单依靠手艺人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年轻一辈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到秋色等传统民俗,这让何信看到了秋色工艺传承的一线曙光。
“没有何信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就没有这种非遗的活态性。”关宏说。
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已连续多年举办面向青少年的“小手拉大手 大城小工匠”佛山秋色赛会活动,何信与徒弟梁凤英等人承担秋色工艺品的主要教学工作,何信身体力行地担着这传承人的责任。面对孩子们的提问,他总是耐心地逐个讲解。
何信曾说过,对于传承秋色工艺,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培养后代也是尽全力而为,希望能让秋色工艺传承更久。
何信制作的秋色工艺作品。
何信制作的秋色工艺作品。
何信制作的仿真叉烧。
何信制作的仿真叉烧。
岭南的初秋悄然而至,过不了多久,佛山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秋色巡游。何信虽已远行,他的江湖永远在烟火深处。
采写:南方+记者 刘明
佛山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