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医疗卫生版图上,协同不足始终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当三甲医院的临床经验与高校的医学教育资源处于“平行轨道”,当区域医疗需求与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错配,如何激活医疗卫生体系内生动力,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8月18日,韶关学院附属医院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揭牌,这绝非简单的“挂牌增名”——这是落实医教协同的生动实践,更是激活内生动力的关键破局之举。
其深远意义,正在于为破解“临床与教学脱节、医疗与科研割裂”的困局,提供可落地的融合路径。
医教协同破解“两张皮”困局
核心痛点在于“学用脱节”。
医院里,资深医师埋首于每日诊疗却难有精力梳理教学体系;高校中,医学教师讲授理论却缺乏鲜活的临床案例支撑;学生们在课堂上背诵的病理知识,与真实病房里的复杂病情常常难以精准匹配。
此次共建共管能否构建“临床即课堂、病例即教材”的融合生态,令人期待。
不同于过去单纯挂牌的浅层合作,其核心在于“一套人马、多块牌子”背后的深度协同:韶关市人民政府全力支持韶关学院医学教育及附属医院建设,韶关学院将统筹临床教学、学科建设等教育领域工作,市一医院则持续强化医疗业务能力。
这意味着高级职称医师既能拿起手术刀,也能站上讲台;博士们既能扎根实验室,也能深入病房破解临床难题。这种“诊疗—教学—科研”的一体化设计,恰恰击中了“临床不懂教学逻辑、教学脱离临床实践”的老问题。
可以预见,当市一医院的创伤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成为高校的临床教学基地,当韶关学院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反哺医院的诊疗创新,过去的“两张皮”将真正变为“一盘棋”。
资源整合激活 “化学反应”
另一重困境在于优质资源的“孤岛效应”。
市一医院里,ECMO(体外膜肺氧合)、“天玑”二代骨科机器人等高端设备日夜运转,见证着无数生命抢救的瞬间;韶关学院内,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积累了深厚的教学科研经验,培养了大批区域医疗骨干。
但长期以来,临床的“实践数据”与高校的“理论研究”之间,缺少一座转化的桥梁。
此次合作的突破点,正在于搭建这座贯通“临床— 科研”的桥梁。根据规划,双方将共建高水平医学研究实验室,设立“韶关学院医学研究中心”,重点攻关临床医学、转化医学等领域的难题。
如此一来,双方的资源便不再是静态的“设备清单”或“论文数量”,而是动态的创新动能。
事实上,粤北地区不缺优质医疗资源,缺的是让资源高效流动的协同机制。市一医院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东省高水平建设医院、粤北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其丰富的临床资源是最好的“科研素材”;韶关学院作为区域本科院校,其整合资源的能力是最好的“转化引擎”。
这种“临床实践+高校智慧”的化学反应,或将让粤北医疗水平从“技术跟随”迈向“创新引领”。
区域辐射筑牢健康屏障
比资源桎梏更值得关注的,是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的“天花板效应”。
作为粤北唯一的综合性本科院校,韶关学院多年来为基层输送了大批医疗人才;作为三甲医院,市一医院还承担着粤北区域紧急医学救援的牵头重任。但面对山区群众对优质医疗的期盼,单靠一方的力量,难以突破“人才留不住、技术提不高”的局限。
此次揭牌,以“共建共管”的模式打破了这一局限。一方面,韶关学院支持医院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医院建设区域高水平医院;另一方面,医院的临床资源将反哺高校人才培养,让未来的医生既能熟练操作高端设备,又懂山区常见病、地方病的防治。
这种“培养本地化人才、提升本地化服务”的双轮驱动,恰恰回应了“健康韶关” 战略的核心需求。
当市一医院的新区医院投入使用,当更多带着“本土印记”的医学人才扎根基层,这种从“人才培养”到“能力提升”再到“民生改善”的路径,正是此次合作最动人的民生温度。
医疗是民生底线,教育是发展根基。当三甲医院的临床温度与高校的教育深度相遇,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片粤北大地将构建起“医教互哺、研用贯通、惠及民生”的生态体系,为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筑起更坚实的屏障。
南方+记者 叶志强 范永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