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全面“AI+”!广东抢先布局

南方+  2025-08-27 17:48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人工智能+”产业迎重磅利好!

在AI大模型深刻改变世界的当下,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绘制了“顶层设计蓝图”。

我们不禁要问,这场变革将如何改写未来十年的发展图景?会给我们的生活和产业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机遇?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现场,参观者与AI机器人零距离互动。图源新华社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现场,参观者与AI机器人零距离互动。图源新华社

从“万物互联”到“万物开窍”

“+”出重要增长极

在我国互联网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进程中,10年是一个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

1994年,是中国全方位或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开始;2004年,我国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在世界上崭露头角;2015年,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25年,又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10年前,“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的核心是“连接”,用网络把人、信息、商品和服务前所未有地连在一起。

于是,我们有了淘宝京东,足不出户买遍全球;有了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就能支付;有了网课平台,知识跨越了山海。它解决了“能不能办”的问题,让信息高效流通,彻底重塑了生活方式。

如果说“互联网+”是让车流(信息、商品)跑起来的引擎,那么“人工智能+”就是给这些车装上“自动驾驶”和“最强大脑”。它不再满足于“连接”,而是追求“跑得最聪明”。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参观者在展览现场体验AI辅助的创意视频制作。图源新华社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参观者在展览现场体验AI辅助的创意视频制作。图源新华社

10年后的今天,再去展望未来的10年,“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

《意见》提出的目标清晰而宏大——

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划重点:从70%到90%,意味着智能设备将像今天的手机一样普及;“重要增长极”,说明AI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人工智能会像水电煤气一样,成为城市和生活的“基础设施”。

在工信部电子五所科技与规划处副处长黄创绵看来,这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从“技术突破期”进入“规模化落地期”,“人工智能+”将上升为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战略主线。

想象一下,工厂里的机器能自己“思考”如何生产效率最高;农田里的无人机能“看懂”作物长势,精准施肥;城市大脑能实时“预判”哪里会堵车并自动疏导;医院里的AI能帮医生更快、更准地发现疾病。

文远知行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在广州生物岛上进行测试。

文远知行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在广州生物岛上进行测试。

机器会思考,系统能决策,服务更贴心主动——“智能”将无处不在。

正如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张亚勤,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共同撰文指出,“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基础上,进一步叠加了认知能力,实现从“信息连接与扩散”向“知识运用与创造”的跃升,从而以更具变革性的力量,推动生产要素重组、价值创造方式升级、组织形态演化和社会治理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变革。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是从“万物互联”到“万物开窍”的质变跃迁。

未来10年,我们将迎来一个由智能驱动的、更高效、更便捷、更美好的新时代。

怎么“+”?

六大行动划重点

“人工智能+”到底怎么“+”?《意见》从六个方面——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勾勒出了一幅AI融合路线图。

其中,“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可以说是发展的“双引擎”。

如果说前者是“捅破天”,致力于突破前沿技术、抢占创新高地;那么后者就是“扎深根”,推动AI在制造、农业、能源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两者合力,将在加速催生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

“AI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中的智能。”大湾区大学讲席教授、人工智能团队负责人,大湾区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夏志宏说。

过去,工厂里的机器大多是单一功能的“专才”。 而AI将赋予其灵活应变的能力——今天扫地,明天照顾老人,后天听懂指令拿药,实现从“专才”到“通才”的跃迁。

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星尘智能的AI机器人助理AstribotS1在服务老人。

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星尘智能的AI机器人助理AstribotS1在服务老人。

如何让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意见》不仅支持智能化研发工具和平台推广应用,加强AI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领域的技术协同创新,更首次提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将AI引入人文社科领域。

“已有学者通过与AI展开哲学对话,激发新的思想火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指出,AI for Science(AI4S)正在全面重构科学研究的对象、工具乃至研究主体本身。这一变革不仅深刻影响自然科学,也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全新范式,对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深远意义。

再厉害的技术,如果不能落地,也只是空中楼阁。《意见》首次提出第一、二、三产业全要素智能化转型发展路径,并针对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提出具体举措。

“AI在各行业的应用基础和成熟度存在显著差异,必须分类施策。”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崟举例说,在自动驾驶、金融等高风险领域,在打造和开放更多应用场景的同时,也要强化安全监管与风险防控;在家政、养老等民生急需领域,则要重点攻克机器人“大小脑融合”、“空间智能”等关键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落地家庭场景,让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真正服务百姓。

“AI教练”助力学车。图源新华社

“AI教练”助力学车。图源新华社

如果说科技和产业是硬核实力,那么“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与民生福祉,就是每个普通人可及可感的切身体验。

《意见》提出,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此外,还将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

更高维度上,“人工智能+”正重塑国家治理与全球格局。社会治理方面,人工智能将加快向乡村延伸。国际合作方面,《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这一系列布局,不仅关乎技术落地、场景应用,更是一场全局谋划。

“人工智能+”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中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必须走好的关键之路。

如何落地?

8项支撑能力“打地基”

《意见》无疑打开了我们对于一个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周期的畅想。那么,要如何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

张亚勤和霍福鹏指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需要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好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应用跑出创新发展的“加速度”。

要让AI真正融入各行各业,光有技术不行,还得有“地基”。

为此,《意见》提出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

比如,鼓励探索基于价值贡献度的数据成本补偿、收益分成等方式,加强数据供给激励;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开源贡献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将开源贡献纳入学生学分认证和教师成果认定;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等。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拍摄的人工智能标志。图源新华社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拍摄的人工智能标志。图源新华社

放眼全国,核心产业规模稳居全国人工智能第一方阵的广东,早已率先布局。

今年,广东提出,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今年以来已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质企业培育、应用场景打造到标准体系建设等维度提供全方位支撑。

熊辉形象地提出,现在最缺的是一支既懂行业、又懂AI的“AI装修队”。以广东为例,机电制造产业发达,必须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让更多人才能“把AI装进工厂、装进医院、装进千家万户”。

“广东应围绕‘AI+’复合型人才培育与优质专业数据集的打造,以场景牵引为突破口,将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应用市场优势,转化为更具标杆意义和全国影响力的AI创新应用案例与产业创新生态。”张崟认为,要打造政产学研用商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由科技企业牵头攻关,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国企开放场景,政府保驾护航,形成技术协同、成果共享的生态闭环。同时,要构建青年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加大科研经费、项目资助、职称评审、安居保障等支持力度,让青年人才敢闯“无人区”,安心搞创新。

“广东背靠大湾区国家算力枢纽与广深数据交易所,依托大湾区强大的产业链配套优势,可以推进大模型和机器人等智能原生终端快速首发与量产,同步推进应用数据固化为标注规则,以制造优势牵引标准制定,实现产品先行、标准跟进、规则引领。”黄创绵说。

当算力成网、数据流通、人才涌现、政策到位、资本有耐心,每一个行业都找到自己的“AI+”路径,这场智能革命才真正有了扎根之地。

我们,正在迎接这一天的到来。

采写:话题研究员 昌道励 许宁宁

编辑 魏伯航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