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牛”已至?沪指创新高背后的三重助力

南方评论 2025-08-14 06:44

文 | 默达

8月13日,上证指数盘中越过3674.4点,突破2024年10月8日的高点,为近4年来的新高,深指和创业板也纷纷飘红。不同于去年“924新政”刺激下的高歌猛进,也不似去年10月8日“开盘即巅峰”后向下调整,此次指数历经多次调整后放量突破,并持续向上震荡,收盘达3683.46点,带动市场情绪一路高涨。

有人据此认为,投资者和机构渴盼的“慢牛”已至,指数有希望站稳脚跟并继续上探,也有人陷入纠结,是跟风“上车”,还是控制风险?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先分析清楚此次上证指数突破背后的助力。

一是资金持续注入,推动市场“水涨船高”。

资本市场是钱主导的游戏,源头活水从哪来?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为市场注入稳定性;构建支持“长钱长投”政策体系,让资金敢进来且愿意留下来;强监管、严准入、常态化退市效果显现,市场生态进一步优化;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打开空间……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每一个脚印都清晰可见,释放出积极向好又稳定向好的信号。

二是宏观经济向好,可见实绩也存在积极预期。

DeepSeek带动新一轮中国资产价值重估,机器人、创新药产业链多点开花,“两新”政策挖潜市场增量,“反内卷”构建行业新秩序,重大工程稳步推进拓展想象空间……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一条坚定上扬的曲线,可以窥见中国经济半年来的颇多亮点。

此外,外部资金的认可,同样也构成了指数向上的第三重助力。业界普遍认为,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带来的新一轮宽松,有望带动全球资本市场上扬。由此引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外部市场的影响,在此次行情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决定性因素吗?

“慢牛”并非一朝一夕间形成,历经重重考验方显定力。

放在更长的时间线上来看,今年的A股市场经历过“至暗时刻”——同样是降息预期之下,4月初,当美国挥起关税大棒、咄咄逼人,上证指数曾一度下探3000点,更是罕见地出现“千股跌停”“资金踩踏”,唱衰的声音充斥网络。然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关税战中,中国经济逐渐展现出足够的“硬气”、中国市场在全球衰退的担忧声中毅然走出独立性,中国制造业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脱钩断链”的悲观猜想,颇有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概。如今说美元调整也好,说地缘政治也罢,都不足以解释中长周期的上升趋势。

在许多投资者看来,扛得住市场分歧、穿越市场周期的方为“牛股”;同理,在全球范围内寻觅,承压前行、不惧风浪的中国,何尝不是最具潜力的“慢牛”呢?多家国际金融机构、投行调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外资公募选择用“真金白银”投票,这是指数创新高的“因”,却也是经济潜力结出的“果”。如今,中美两轮经贸会谈更是奠定了相对稳定的预期,投资者继续坚定看好中国市场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指数创新高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着实令人振奋。但有一点须谨记,“慢牛”不是“吹”出来的,更不是投机情绪主导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走出短期的波动,顶住眼前的压力,我们耐心地期待指数与经济一同向上共振。

编辑 张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