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河套法庭迁入新址,首宗案件当庭宣判

作者 邓子良 2025-04-25 18:46

4月25日,深圳知识产权法庭河套巡回审判点在河套法庭公开审理了一起跨境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据悉,该起案件为河套法庭新址揭牌后审理的首宗案件。

据介绍,原、被告双方均为从事贵金属加工、销售的企业。原告先于2021年获得名为“一种贵金属冲片机”的实用新型专利。2024年,原告发现被告方通过抖音平台对外宣传并许诺销售整套黄金制片设备,同时员工通过个人微信号的朋友圈及视频号许诺销售并宣传该产品。

经比对,原告认为被控侵权产品落入涉案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并诉请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权并连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00万元及合理维权费用人民币34万元。

法院当庭宣判,要求被告公司立即停止制造、销售、许诺销售侵犯原告涉案专利权产品的行为;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80万元及合理维权开支33.8万元,合计113.8万元。

南方+注意到, 该案件中,一名港籍自然人将个人账户借用给被告公司,作为收取侵权产品的代收货款,从而卷入纠纷。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司法事务办公室主任兰诗文表示,近年来,随着深港两地交流日益频繁,很多港籍人员积极参与到深圳的经济活动中,“该案件给我们提了警醒,个人账户不能随意出借。”

兰诗文同时强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叠加了河套法庭集中管辖涉外涉港澳知识产权案件的专业优势,越来越多的境外主体都选择了河套法庭作为知识产权纠纷争议解决的一个优选地。

“2024年挂牌以来,河套法庭已受理了当事人主体涉外涉港澳台的知识产权案件185宗。”兰诗文表示,现在越来越多出现了案件当事人虽为国内主体,但案件涉及的标的物、法律关系等存在跨境因素的跨境知识产权案件,也充分反映了深港两地的交流日益频繁。

“河套法庭迁入新址,标志着司法服务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河套法庭庭长雷桂森表示,作为服务河套合作区国家级战略实施、连接深港两地、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司法“枢纽”,新址启用将进一步提升司法服务保障力,“零距离”响应园区企业司法需求,便利知识产权保护的跨境交流与协作,为河套合作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数据显示,河套法庭成立一周年来,审结知识产权案件超1800件,其中以调解和撤诉结案1452件,调撤率达68.8%,有效缩短当事人的维权周期,节约诉讼成本。

撰文:邓子良 丰雷

编辑 刘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Scan me!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