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珠海续写军民融合时代答卷

作者 谢静怡 2025-04-23 19:06

南海之滨,军地携手绘就的同心圆,正成为特区热土上最动人的风景。

4月23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珠海再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实现“十连冠”。这一殊荣的背后,记录着珠海全市军民同心共促发展的鱼水情深和孜孜追求。

从社会化拥军体系构建到支前力量锻造,从破解官兵“三后”难题到深化国防教育品牌,珠海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可以看见,这座年轻的特区城市,正以澎湃的激情书写新时代军民融合的鲜活样本。

体系筑基

织密社会化拥军“一张网”

在艰苦边远地区现役官兵家庭,上门送喜报、送牌匾的场景屡见不鲜。

一组数据值得分享:2024年“八一”,珠海市区两级慰问部队经费及慰问品总价211万余元,慰问退役军人、优抚对象、军属等经费及慰问品总价573万余元。

与此同时,官兵珠海一日游、观看珠海航展,组织军地青年联谊、送法进军营、“双拥在基层”“双百拥军行”等,不断丰富珠海拥军慰问活动形式。

这是珠海织就全域双拥服务网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珠海以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活动为契机,不断优化服务保障,以创新的拥军模式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金湾区,“双拥一条街”的夜晚灯火璀璨,满街商户悬挂的“军人优先”标识成为独特风景线。事实上,珠海正在全市开展“拥军商户”活动,各类企业、商户等坚持“自愿参与、志愿服务、规范优质、合作共赢”原则,承诺为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提供切实可行、规范优质的优惠便民和让利服务,超1000户商家积极参与。

类似这样的社会化拥军模式在珠海全域铺开:香洲区建成爱国拥军商盟;金湾区4个镇全部建成“双拥一条街”;斗门区6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按照“一镇一特色、一队一品牌”模式开展拥军工作;万山区拥军优属上海岛、进渔船宣传活动亮点频出。

十年来,珠海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先后组织42家企业与基层连队共建结对,组织400多家企业、50多个社会组织开展“双百拥军行”活动,累计筹集慰问物资超800万元。

模式创新的背后,是珠海逐步构建的“党委领导、政府搭台、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社会化拥军新格局。

目前,珠海将双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45家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责,建立“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安全保障”“优抚安置”“涉军法律”“后勤保障”“科技拥军”7个拥军支前服务体系,组建了15支市级拥军支前队伍,共同会商献策拥军支前工作。

“党政军三位一体、群团组织广泛参与、全方位覆盖,是我们的目标。”珠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服务靠前

锻造支前保障硬实力

建体系、强队伍、解难题,这是珠海扎实做好拥军支前工作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珠海聚焦驻珠部队“三前”保障,按照“部队提需求、地方作准备、合力保打赢”的工作思路,全面巩固体系保障,有力充实支前队伍,服务备战主动靠前。

一系列政策相继落实。制定珠海市拥军支前应急应战响应机制,有效提高支前保障能力。制定拥军支前军地协调工作措施,明确军队和地方成员单位职责等,扎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出台珠海市拥军支前工作队伍组建方案,组建交通运输保障、卫生医疗救助、无人船(飞机)技术力量等15支拥军支前队伍,多次组织开展拥军支前队伍演练培训,为促进军地合力备战打仗提供坚强支撑。

协助解决营区上方民航飞机低空飞行问题,配合部队演习训练提供信号服务,解决营区大门主干道升级改造,协调训练场地建设……针对练兵备战实际困难,珠海主动了解、督办落实。“部队演训推进到哪里,地方保障就跟进到哪里。”珠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珠海已建立起军地联动格局,将为驻珠部队提供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2020年以来,各成员单位积极响应,进一步强化军地互办实事。市住建局为部队老旧小区用房千余户加建管道燃气设施;市教育局每年都选派珠海一中多名优秀教师到某海防旅义务支教数月,为参加军考的战士助力;市委军民融合办积极推进智慧边海防全线建设项目主体内容,有效降低基层官兵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市卫健局多次组织医院专家深入部队军营开展巡回医疗、送医送药活动,协调驻珠小远散部队与市人民医院签订医疗保障协议解决驻海岛部队就医问题。

暖心工程

破解官兵后顾之忧

从全市悬挂的3.6万块光荣牌,到办理的4万张优待证,可以看出,珠海的尊崇优待体系已渗进城市的“毛细血管”。

相关政策陆续出台:2020年发布珠海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实施细则;2021年制定征兵优抚政策具体落实措施、珠海市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基本优待目录清单等,涉及114项优待项目。

为了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珠海继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全力解决“三后”问题,让广大官兵不为“后路”担心、不为“后院”分心、不为“后代”忧心。

2022年以来,珠海优化转业军官安置网上选岗、建立安排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机制、推行随军家属积分选岗安置方式。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珠海接收安置转业军官和退役士兵2635人,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2.3亿元;接收随军家属495人、发放随军家属自主择业补助金2960万元,坚持每月举办一场“拥军优属”专场招聘会。

针对军人子女入学问题,珠海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政策性照顾的人员子女在转学插班时一并纳入,明确将军人优抚对象子女列为政策性照顾生类别中的第一类。2020年至今共安排军人子女入读幼儿园799人,军人子女入读公办中小学697人,享受中考政策性加分的军人子女70人。

在全面落实优抚优待政策方面,珠海落实抚恤补助标准和自然增长机制,2020年至2024年,全市共发放定期抚恤补助和医疗补助经费近2.74亿元。每年的常态化走访、重要节日慰问,全市29家公立医院落实“一站式”医疗服务保障,一系列“关爱功臣送医送药”活动,搭建起全城暖兵心的服务桥。

红色传承

厚植国防教育新沃土

每年“9·30”烈士纪念日,珠海烈士陵园重温历史、缅怀英烈的氛围愈加浓厚。这里是珠海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事实上,2020年以来,珠海19个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纳入全民国防教育体系和部队教育计划,全市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和部队军史馆等平台作用,每年组织各界接受国防教育。

“我们注重创新宣传形式,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国防、关心军队、关爱军人的浓厚氛围。”珠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国防教育常态化,珠海精心建设、打造具有珠海特色的国防教育基地。

以珠海太空中心为例,珠海坚持发挥中国航展品牌带动效应,通过常态化面向市民群众,特别是珠港澳青少年,举办“太空大讲堂”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全力将“永不落幕的航展”打造成为粤港澳青少年国防教育和科普基地。

截至目前,珠海已建成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21个(全国示范基地2个、省级12个、市级7个)。

为强化青少年国防教育,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2020年以来,驻军单位累计派出3900名现役、民兵教官,组织全市42所高中以上学校23.5万余名学生进行军训。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珠海首次启动澳门学生“国防教育营”,截至目前,先后组织38期57个学校7145名澳门学生参加国防教育营。

“通过国防教育,爱国拥军的种子也在大家心中悄然种下。”珠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全力营造崇军拥军爱军浓厚氛围的一大助力。

另一方面,珠海注重爱国拥军典型培育。2020年以来,珠海两次评选全市“最美退役军人”20名;珠海市爱国拥军促进会被表彰为“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3人被表彰为“省爱国拥军模范个人”;刘清伟荣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徐云峰、周仕贺荣获“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一大批退役军人典型纷纷涌现,示范引领作用成效显著。

创新载体也为珠海“爱国拥军”品牌建设再添新彩。香洲区、高新区建成双拥主题公园,金湾区打造“高栏拥军商都”、双拥文化公园,万山区开创了首条融汇海岛特色风采的“拥军一条街”。

“双拥工作要始终与特区改革发展同频共振。”珠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让“十连冠”成为珠海特区精神的闪亮标识。

撰文:谢静怡

图片由珠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编辑 刘梓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