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帝汶、达雅克人祖先长啥样?来深圳“雨林之歌”展览近距离感受

作者 郭悦 2025-04-19 18:43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4月19日—5月18日,展览“雨林之歌:来自热带的故事”在深圳OCAT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B馆展出。

本次展览是“雨林之歌:来自热带的舟楫、图腾和集市”的续篇,着重讲述来自雨林文化的故事。展览呈现收藏家袁继新持续二十多年收藏的来自热带雨林地区的极其珍贵的木雕,结合大量的第一手田野考察文献,重现雨林文化的神奇魅力。

热带雨林是位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一种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雨林不单是地球生态的调节器和全球最大的生物基因库,还孕育出丰富多元的文化,这些共同构成了奇幻的热带景观和外界对它的魔幻想象。

生活在雨林中的部落族群以无文字的“地方知识”,将雨林资源转化为从房屋、木梯、独木舟、盾牌到图腾、木雕的实用与艺术品。这些木雕以其简洁独特的造型与风格,展现了雨林文化的智慧与创造力。收藏家袁继新奇幻的热带探险经历和雨林记忆,将成为走入雨林文化的一把独特的钥匙。

本次展览从多维角度呈现来自雨林地区这片神秘的生态系统所孕育的独特文化景观,展出一百余件重要的木雕作品。这些木雕均为收藏家袁继新耗费大量心血与时间精心搜集所得,它们承载着热带雨林地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跨越地域与时间的界限,为观众开启一场绮丽而独特的文化之旅。

展览亮点一睹为快!

东帝汶祖先雕像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的最早居民为美拉尼西亚土著, 信奉万物有灵论及祖先崇拜。 后因马来人自沿海地区向山区迁移, 土著被迫退居山区, 而马来人则由众多部落构成。在东帝汶文化中,祖先雕像的制作旨在纪念逝者,常置于洛波的假屋顶上。这些雕像不仅用于重述家族故事,也是怀念先辈的方式之一。此外,守护神、祖先雕像或图腾神常被雕刻于木头之上, 传承给后代,用以构建村庄的精神力量。

东帝汶部落入口处的图腾

东帝汶部落入口处的图腾

东帝汶祖先雕像

东帝汶祖先雕像

达雅克人的祖先和保护雕像

这尊美丽而有力的“hampatong”有着大大的耳朵,制作精良,原本有两只身侧的手臂,在岁月的摧残中已经丢失了。它对比在托马斯·默里 (Thomas Murray) 的《达雅克艺术的碳-14 测年法》一书中,有 2 尊类似的 hampatong,根据碳-14 测试,它们有 着700 至 800 年的历史。

“Hampatong” 是指用坚硬的“铁木”制成的祖先和保护雕像。婆罗洲的达雅克人将这些雕像作为纪念雕像竖立在墓地,以纪念死者,或竖立在长屋前作为守护者或领土标志。因此,这座雕塑属于“hampatong pantak”群体,负责保护村庄免受恶灵侵害。双臂向左和向右伸展的姿势指的是达雅克人的一种仪式舞蹈,在这种舞蹈中,人们用类似的动作来邀请善良、乐于助人的神灵来拜访达雅克人。hampatong 被放置在仪式小屋前、村庄十字路口或河岸上。这些雕像可以发挥重要的保护、纪念或代表祖先的功能。

达雅克人是印度尼西亚婆罗洲岛的原住民,代表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达雅克人由 200 多个不同的族群组成,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省以及马来西亚和文莱的部分地区。达雅克人传统上居住在森林中,他们已经适应了茂密的热带雨林,以农业、狩猎和捕鱼为生。达雅克文化以其精美的艺术、复杂的纹身和热闹的节日而闻名,深深植根于万物有灵论,非常重视灵性和对自然的尊重。

达雅克人的祖先和保护雕像

达雅克人的祖先和保护雕像

巴布亚新几内亚阿斯马特族

巴布亚新几内亚位于赤道以南的太平洋西南部,其丰富的部落雕刻图腾和雕像体现了部落精神与神话人物, 这些雕刻在仪式和保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阿斯马特木雕艺术, 作为一种沟通生者与逝者、人类社群与无处不在的灵界的方式,尤其值得关注。在新几内亚西南部的沿海沼泽地带,逝去的亲人、当地的众多鸟类和动物,以及棕河中的漩涡与水道都被赋予了灵性生命。在此文化背景下,阿斯马特艺术的内涵得以显现。尽管不同雕刻师或地区的作品风格存在差异,但所有这些作品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目标:使灵界变得可感知。通过这一艺术实践,艺术家们帮助其社群与灵界实现和谐与平衡。

巴布亚新几内亚阿斯马特人雕像

巴布亚新几内亚阿斯马特人雕像

盾牌

雨林文化中的盾牌通常具有双重功能——既用于战争, 也用于仪式, 其复杂的设计和装饰反映了它们在精神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意义。 拖拉雅(Toraja) 的仪式盾牌被称为“Kanta” ,是苏拉威西岛托拉查族的传统工艺品。 盾牌呈细长的 V 形设计,逐渐变细, 它们常用染成白色、 黑色和红色的山羊毛束装饰, 毛束水平排列, 并镶嵌小贝壳或白色骨头, 是拖拉雅族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展览中展出的盾牌分别来自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婆罗洲和印尼苏门答腊。

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婆罗洲和印尼苏门答腊的盾牌

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婆罗洲和印尼苏门答腊的盾牌

梯子

在印尼达雅族的传统建筑中, 房屋建造无需金属工具,利用破开的椰树干压平作为地板。房屋地面离地约两米,楼上供人居住,楼下养家畜和家禽,每家门前架木梯以便上下。印尼的民族学文献还提到,梯子同时会在一些神圣建筑中与祭品柱、祭坛支撑物一起使用。 本次展览展出的梯子,分别来自于印尼苏拉威西、马来西亚婆罗洲、巴布亚新几内亚和非洲马里。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木梯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木梯

独木舟

在太平洋诸岛,独木舟是在岛屿上生活的族群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数千年来,他们依靠这种原生态的航海工具在亚太地区广阔的海洋中航行。独木舟从船头到船尾的中央开口以整根原木为基础,在其中央由手工工具开凿而成。因其轻便、单一和易于制造的特点,独木舟成为大多数水上民族最早创造的主要航海工具。

虽然独木舟作为帆船船体的前身,其单体结构本身并不稳定,容易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发生摇摆和倾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太平洋及邻近地区的南岛民族创造了复合式独木舟, 包括双体独木舟和双桨独木舟。这些复合式海船在太平洋的狂暴水域中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和航行稳定性,成为世界航海民族学中独一无二的创造。波利尼西亚土著人常乘坐双人独木舟或支桨叶独木舟,克服了单体独木舟在远海航行时的摇摆问题。

本次展览展出三艘独木舟,分别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尼和瓦怒阿图,其中,最大的独木舟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历时七年多才运至深圳。

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尼和瓦怒阿图的独木舟

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尼和瓦怒阿图的独木舟

树鼓

“树鼓”(Garamut) 是一种体鸣乐器,其制作材料为一段中空的原木。该乐器主要流行于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马莫斯及周边岛屿地区,在当地的音乐文化中, 常被用于为歌舞表演提供伴奏。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树鼓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树鼓

田野影像

在本次展览中,除了丰富的实体藏品外还有丰富的田野视觉影像资料。借助这些多元资料,将这些木雕工艺背后关于雨林树木和木材的知识、图腾造像的文化意涵以及不同区域的传统工艺、文化活动进行解析。带领观众从多层次的视角了解并共唱这首“雨林之歌”。

大洋洲瓦努阿图

大洋洲瓦努阿图

南方+记者 郭悦

主办方供图

编辑 吕诗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