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覆盖率100%,粤北人民医院是怎么做到的

作者 叶志强 2024-12-20 09:47

近日,在粤北人民医院中医护理门诊,市民们排着队等待着“三九天灸”。在特定穴位进行艾灸或贴敷,以调节经脉脏腑功能,这样的疗法深受市民喜爱。

“自医院推广中医药护理适宜技术以来,成效十分显著。”医院护理部主任何玉珍介绍,今年中医药护理适宜技术服务人次超4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两倍,“这意味着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作用愈加重要。”

2023年,为进一步提升中医护理能力,医院中医药护理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小组应声成立。两年来,开展的技术项目数由15项提升至33项,全院61个护理单元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覆盖率已达100%。

中西医技术融合互补

帮中老年人以腕踝针疏缓颈肩腰腿痛,为脑卒中康复期病人运火龙罐,给焦虑失眠的学子贴压耳穴,还有为青春期的少女艾灸调理痛经……在中医科,这些特色护理技术在市民中有着很高的认可度。

“我们是全市首家开设中医专科护理门诊的综合医院。”中医科副护士长张雪梅说,每天来接受治疗的市民非常多。

不少人还特意从外地赶来,只为名家。原中医科主任、广东省名中医饶振芳是韶城家喻户晓的中医名家,年届七旬的她仍坚持每周接诊五天。她体恤就医者的不易,为了尽量不让大家白跑,在每天号源过百的情况下,仍坚持加号。

“名医效应是专科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中医科主任肖政对此深有感触。在老一辈中医药专家的师承引领下,通过人才的内培和外引,逐渐培育了一支优秀的中医药专家团队,“形成人人有绝活,个个有粉丝的活跃态势。”

不止中医强,在医院多个专科,中西医结合疗法已推行许久。在医院制定的相关规划和方案中,提出要致力打造以肿瘤、骨伤、康复、肛肠、皮肤等为核心病种,中医、西医临床、药学、护理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中医药诊疗服务高地,让中医药在解决复杂疑难病症、慢性病康复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诊疗优势。

“中西医技术融合互补已在全院形成高度共识,不少专科在利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增强疗效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实践。”医务科负责人尹文化透露,近年来中医科专家频频受邀参加疑难病例的全院MDT(多学科会诊),去年中医普通会诊超3000次。

中医骨伤科开展龙氏整脊疗法、内热式针灸疗法等,在治疗慢性疼痛及筋骨损伤上卓有成效;肿瘤内科积极开展中医辅助疗法,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神经内科运用“化痰通腑”法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的意识障碍,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作用于促醒,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

全力培养专业人才

推广中医药护理适宜技术的契机在去年6月。那时,国家卫健委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强调要“提升中医护理能力,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任务提出需加强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开展中医护理门诊试点。

医院顺势而为,紧锣密鼓研究出台相关工作规范和实施方案,探索与本院各专业多学科交融的中医技术推广模式,于8月正式启动“中医护理技术推广项目”,全面点燃了“西医学中医”的热潮。

为让技术推广有章可依,医院制定《中医专科护理技术分级和资质准入管理规定》,按技术分级严格落实各项技术人员的准入。同时,制定常见系统中医护理方案52个,中医护理常规80个,让技术开展有迹可循。

推广中医药护理适宜技术,关键在于专业人才。

“我们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把各个科室有意向、有潜质的人才,送去提升。”何玉珍说,当前医院中医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效果显著。

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省市级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举办工作坊;外派与自培并行,线上与线下结合,医院多措并举全面培养中医护理人才。目前,取得各级资质的中医护理人员有近500名,人才配备实现了全院61个护理单元的全覆盖。

张玉清是该院首个获得省级认证的中医专科护士,她从广东省中医院学成归来后,成为医院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工作坊的主要导师之一,定期实施医院集中培训项目。

“我们还专门建立了‘西医学中医’学习群,大家在群里互相探讨交流,共享学习资源,竞相报班考证,学习热情异常高涨。”何玉珍说,掌握中医适宜技术,正成为粤医护理人员的新标签。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该院中医专科能力又一次获得“官方认证”。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公布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名单中,全省28家医院共37个专科入选,粤北人民医院中医科位列其中,为韶关唯一上榜医院。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卢艳萍

编辑 曹伟峰
校对 曹柏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