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壶,在宜兴比较盛行,但近年潮州也有刻壶的艺术家,比如邱培祥、吴树荣等。
别小看刻壶,这可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
吴树荣早期画瓷,后来专注刻壶刻瓷,如今他的刀法在变化运用中达到“行云流水”的感觉。
刀法讲究一气呵成,做到刀断气不断,形意相连,有金石韵味。
刻壶要刻好,刻功好是前提,但刻功再好,若没有书画功底,要刻好就难。
熟练刻壶创作,显然对传统国画要有很深的理解,需融入点、线、面的表现手法,这样才更能呈现作品的细腻韵味。
吴树荣不但刻功好,且书画功底深,不然他刻的作品就不会那么生动有趣。比如他在杯子中刻两条鱼,那鱼儿似乎在杯中游。看似简单,其实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蕴含着刻绘人高超的绘画水平、娴熟的镌刻技艺和匠心精神。
曾有藏家说,吴树荣刻壶的艺术,既有国画的笔墨情趣,又有浓厚的金石之韵,古朴且有新意,庄重而不失华美。
“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要成为一名刻壶高手并不容易,壶的釉面大都光滑且脆,用钻刀在壶身上刻画,无疑是以硬碰硬,稍有不慎就会产生爆裂。为此,吴树荣不断苦练,不断摸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琢磨,掌握了刻壶的真谛。
潮州手拉朱泥壶以薄而闻名,在薄薄的壶上刻字就如人走钢丝一般。但刻壶却是吴树荣最擅长的。众所周知,茶壶物小,难入大画,须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发力于腕,行气于笔。将大画精神溶于方寸凸起的天地之间。在这方寸之间,吴树荣往往能刻出大世界,你看那刻在壶上的山水画,高山风水之间有近景、中景、远景,山峰耸立,山峦起伏,江河波澜壮阔……整个画面刻出了“壶小乾坤大”的丰富内涵。
这是在烧制好的成品壶上刻,壶体的硬度又很高,刻时要格外细心,如何精雕细琢,雕刻者都要心中有数。远山近水和树木所用的线条不同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气势雄伟。
吴树荣在壶上刻的山水画别具一格,看他刻山水花鸟,是那么严谨细微、刀韵娴静,他是把刻瓷艺术的语言和国画艺术的语言融汇在一起,不断探索和追求,总结和创作出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作品。
一枝荷花,两只游动的鱼,构成了一个鲜活的画面,吴树荣刻的作品就像齐白石画虾,画面上就两只齐头并进的虾,题款是“举八大山人笔意,王寅春墨色”,一样有趣,让人赏心悦目。
要想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作者的艺术修养,刻壶艺术是以刻壶为艺术载体,以绘画为灵魂的艺术。吴树荣深刻明白这一道理,对于不同题材,采取的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充分把握了刻壶这一艺术语言,使其作品独具品味。
《相思月》是吴树荣的代表作,壶中是一对梅花鹿,雄鹿昂首挺胸,雌鹿将脖子委婉依偎着雄鹿,这对“夫妻”是在展现它们各自的魅力?它们是在示恩爱,你看我“丈夫”多么阳刚与健壮?你看我“妻子”多么小鸟依人?画中还有一枝秋风中的红叶,吴树荣题写了这样一首诗:“残秋弃叶空作势,天荒白鬓心向慈。笑对春尽红颜老,月圆相守共相思。”这首诗就叫《相思月》。
作品生动地表现中国画笔、墨、水相融的变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刻壶艺术是以绘画为灵魂的艺术,作者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不同题材要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还要充分把握刻壶这一艺术语言,掌握在窄小的空间运用刀刻的艺术,否则,很难做到既有“金石之韵”,又有“笔墨情趣”,风格迥异,自成一刻,极具魅力的作品。
艺术创作也要扬长避短,创作自己擅长的,吴树荣就专于刻花鸟,他尤其喜欢刻鹪鹩鸟,因为他把这种鸟的特性研究透了,所以画面灵动感就很强。吴树荣在刻壶中非常注重细节,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变化,将这些变化融入到作品中。比如鹪鹩立于枝头那回望鸣啭的神态,跃然在壶上,是那么细腻生动,栩栩如生。这得益于他深入到密林深处,观察鹪鹩,才有了“鹪鹩一枝,入深山”的创作。
精美的作品除了深刻表现壶艺的材质、造型、风貌美之外,还抓住了诗、书、画、文在陶瓷上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光彩、色调和意境。
品读吴树荣的刻壶,风格独特,有的作品有苏东坡式的豪迈刚劲,闭目而思,不仅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视觉想象,也有“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横擘岸风”的人生感慨。有的作品有李清照的情感细腻,触“壶”生情,让人有一种“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动人情景,更有“绣面芙蓉一笑开,钭飞宝鸭村香腮”的鲜活画面。有的作品既有金石之韵,亦有水墨淋漓之妙趣;有的是绵密细致的工笔,恣意粗犷的写意……他用深厚的功底,让这些意境悠远的画面在古朴典雅的壶艺上完美呈现出来。
文|洪巧俊(潮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