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传承
在文章正式开始之前,不如最最先跟大家玩个小游戏,看看大家对粤语的歇后语知道多少。
ROUND 1
番薯跌落灶
该煨
ROUND 2
隔年通胜
唔值钱
ROUND 3
跪地喂猪乸
睇钱份上
ROUND 4
风吹鸡蛋壳
财散人安乐
各位街坊大家答对了几题呢?
从这些老广熟知的歇后语,我们可以看出粤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既生动活泼又充满了民间智慧。
但这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方言,居然在它的发源地面临着传承危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90后,是最后一代讲粤语的人?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90后广州人,最最记得小时上学周边的同学都是讲粤语的,下课回家打开电视看的也是那时风靡粤港澳地区的TVB电视节目,耳机里听着的都是粤语流行金曲。
那时候,可以说是粤语文化的巅峰时刻。
不过,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粤语的声量逐渐变小,普通话的声量逐渐变大。
哪怕有些小年轻会说粤语,但是很多粤语表述都被普通话表述代替了。
例如,他们会用“青蛙”代替了“田鸡”,用“风筝”代替了“纸鹞”;
又例如,他们会将“垂直”错读成“除夕”、将“瑞士”读错“锐士”、将“冷萃冰咖啡”读成了“冷脆冰咖啡”;
有时,他们甚至连借词、借音都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直接使用普通话表达,他们会说讲“坑爹”、“装逼”,而不会说“搵笨”、“扮嘢”……
△粤语的九声六调
△粤语的九声六调
广州00后,更是被誉为“土生捞仔”的现象的重灾区。
很多00后哪怕家里父母长辈都是说粤语的,但回到学校与老师同学都是普通话沟通,久而久之,普通话逐渐成为了他们的沟通的主语言。
更严重的是,这种现象已经不止于广州了,就算在香港和澳门,近年来粤语的传承问题亦是不容乐观。
从全球来看,自1970年起已有近400种语言失传。
目前世界上现存7000种语言中,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一万名使用者,而四分之一的语言只有不到千名使用者,除非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在一个世纪之内起码有3000种语言都会消失。
看到这数据,最最不禁心里一颤,会不会有一天我们老广曾经最引以为豪的粤语以及其文化也会消失呢?
粤语一度风靡全国,
为何会出现传承危机?
刚刚最最也提到过,粤语文化在八、九十年代,甚至千禧年初曾一度风靡全国,那为什么会出现传承危机呢?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在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规模迁徙。
1980年后,由于广东临近港澳,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打工者背井离乡涌入广东,同时也成为了香港的粤语流行文化输入到全国各地的窗口。从那时候开始,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已悄然出现结构性的改变。
1982年,广东的常驻人口数量是5363.19万,2000年是8642.17万,2010年是1亿零430万。
而广州,1978年的常驻人口数量是481.54万,2000年是994.8万,2010年达到了1270.96万。
这三十年间,广州的人口增长速度是远超全国全省的。此外,1980年开始,全国就实行一孩生育政策,这就意味着广州这三十年之中增长的常住人口,大部分是来自于外地流入,特别是外省非粤语地区的流入。
这就解释了,当外来新移民占地区整体人口比例大幅提升,甚至超过本地人时,恐怕大家都会觉得用作为通用语言的普通话沟通就足够了。
将来,粤语该如何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平话土话。
粤方言,作为十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广西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社区,以广州话为主要代表。
但是,近年来,一句“我是广州人,但是我不会说粤语”,让不少老广州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粤语传承的危机。
因为哪怕我们再热爱粤语,但是当你身边的同学、同事、领导都不会讲粤语,出外购物消费时遇到的销售和服务员也不会讲粤语,乃至你的家庭出现了“外来媳妇本地郎”这样的异地婚姻,那是不是为了便于沟通,大家最终只能无奈选择讲普通话。
△《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照
△《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照
情况如此严峻,那粤语未来会消失吗?
各位街坊也不用那么悲观。
毕竟粤语有着相对规范的语言文字标准,而且在海外也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基础,既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流行文化必不可少的载体。
虽然近年普通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可喜的是,现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开始逐渐地意识到保育粤语的重要性,从而在教育、出版、非遗等方面发力。
不过,不管怎样,作为老广的我们,还是会继续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撑粤语,希望下一代,依然能会听、会讲这种生动又“盏鬼”的语言。
因为,粤语对于广府人来说,不单是日常沟通交流的工具,还是广府文化的载体,更是承载着老广族群的情感!
编辑:青青
数据来源: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五次人口普查、
第六次人口普查、广州统计年鉴、南方+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东最生活出品,转载请联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