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人民法院纳入失信名单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失信名单人数10年来首次下降。人数下降背后有何原因?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3月10日表示,人民法院积极开展“失信”与“失能”分类管理相关工作,坚决避免把存在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能”一般性地纳入失信名单。
10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举办2025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活动。黄文俊在访谈中介绍,为依法有效打击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等严重失信行为,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人民法院建立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截至2025年2月,累计有1627.05万被执行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压力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者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左二)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左二)
黄文俊强调,“被执行人”不等同于“失信被执行人”。实际上,相关司法解释已明确规定,被执行人只有存在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等六种情形之一,才能将其纳入失信名单。
“在执行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案件存在被执行人因病致贫、创业失败等无履行能力、履行困难等情况,也就是所说的‘诚实而不幸’的人。”黄文俊表示,人民法院积极开展“失信”与“失能”分类管理相关工作,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另一方面强化对“失能”被执行人的解绑纾困,坚决避免把存在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能”一般性地纳入失信名单。
黄文俊介绍,为了更加有效地甄别失能,全国法院开展了“四个一批”(依法拦截“一批”,宽限放缓“一批”,信用修复“一批”,删除、撤销“一批”)专项行动。2024年,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名单同比下降23.4%,282.1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同比增长35.4%,失信被执行人人数降幅明显。
黄文俊进一步补充道,近年来,人民法院通过推行失信惩戒分级分类、宽限期及单次解禁机制,使执行工作有温度、有节奏、有感情。
比如,充分考虑现实中失信被执行人有乘坐飞机、高铁需求的特殊情况。被纳入失信名单的被执行人因本人或近亲属重大疾病就医,近亲属丧葬,以及本人执行公务等紧急情况亟需赴外地的,暂时解除限制。
再比如,坚持惩戒失信与褒奖诚信并重。实践中,有的被执行人虽面临一时的经营困难,但依然积极主动履行义务,展现了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人民法院通过“活封活扣”等善意文明执行举措,助力“诚实而不幸”的被执行人重获新生。
南方+记者 吴彬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